|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6页 |
| 目录 | 第6-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 ·研究背景 | 第9-13页 |
| ·遥感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 第9-10页 |
| ·遥感信息及其地学理解 | 第10-11页 |
| ·遥感信息在地貌研究中的应用 | 第11-12页 |
| ·遥感影像信息容量的提出 | 第12-13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 ·相关研究现状及进展 | 第14-15页 |
| ·研究概述 | 第15-17页 |
| ·项目来源 | 第15页 |
| ·研究内容与目标 | 第15-16页 |
| ·研究创新点 | 第16页 |
|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 ·论文框架结构 | 第17-19页 |
| 第二章 研究基础 | 第19-28页 |
| ·实验数据说明 | 第19-20页 |
| ·实验样区选取 | 第20-25页 |
| ·研究区概况 | 第25-27页 |
| ·秦巴山地概况 | 第25-26页 |
| ·山东丘陵概况 | 第26页 |
| ·华北平原概况 | 第26-27页 |
| ·陕北黄土高原概况 | 第27页 |
|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 第三章 不同地貌类型区遥感影像的信息容量 | 第28-41页 |
| ·信息容量理论基础 | 第28-36页 |
| ·一维直方图 | 第28-31页 |
| ·二维直方图 | 第31-33页 |
| ·信息容量 | 第33-34页 |
| ·信息容量的约束区域 | 第34-36页 |
| ·基本地貌类型区遥感影像的信息容量 | 第36-38页 |
| ·平原地区遥感影像的信息容量 | 第36页 |
| ·丘陵地区遥感影像的信息容量 | 第36-37页 |
| ·山地区遥感影像的信息容量 | 第37-38页 |
| ·黄土高原区遥感影像的信息容量 | 第38-40页 |
| ·黄土塬区遥感影像的信息容量 | 第38页 |
| ·黄土梁区遥感影像的信息容量 | 第38-39页 |
| ·黄土峁区遥感影像的信息容量 | 第39-40页 |
| ·信息容量的结果分析 | 第40页 |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 第四章 遥感影像信息容量和分形维数及信息熵的相关性分析 | 第41-55页 |
| ·遥感影像的分形维数 | 第41-47页 |
| ·遥感影像分形维数的计算原理 | 第41-44页 |
| ·基本地貌类型区分形维数 | 第44-45页 |
| ·黄土高原样区分形维数 | 第45-46页 |
| ·分形维数的结果分析 | 第46-47页 |
| ·遥感影像的信息熵 | 第47-50页 |
| ·遥感影像信息熵的计算原理 | 第47-48页 |
| ·样区信息熵结果分析 | 第48-50页 |
| ·不同地貌类型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第50-53页 |
|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 第五章 遥感影像信息容量的差异性分析 | 第55-66页 |
| ·不同地貌类型区信息容量的空间差异性 | 第55-56页 |
| ·不同地貌类型区信息容量的差异性分析 | 第56-65页 |
| ·不同地貌类型区遥感影像的成像机理 | 第56-59页 |
| ·信息容量的计算原理 | 第59-61页 |
| ·信息容量的影响因子 | 第61-65页 |
|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第66-68页 |
| ·论文总结 | 第66页 |
| ·存在问题及今后研究方向 | 第66-68页 |
| ·不足之处 | 第66-67页 |
| ·未来研究方向 | 第67-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3页 |
| 附录 | 第73-81页 |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