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1 绪论 | 第9-15页 |
·选题的意义 | 第9-10页 |
·选题的实践意义 | 第9-10页 |
·选题的理论意义 | 第10页 |
·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0-11页 |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本文的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 第13-15页 |
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回顾 | 第15-24页 |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5页 |
·相关理论 | 第15-24页 |
·古典经济学理论 | 第15-18页 |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 | 第18-20页 |
·新古典经济学理论 | 第20-24页 |
3 营口开发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历史回顾和现状分析 | 第24-28页 |
·营口开发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历史回顾 | 第24-25页 |
·营口开发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分析 | 第25-26页 |
·营口开发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征 | 第26-28页 |
4 营口开发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分析 | 第28-41页 |
·营口开发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分析和测算 | 第28-31页 |
·当地概况 | 第28-29页 |
·当地农村劳动力剩余量的测算 | 第29-31页 |
·营口开发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动因分析 | 第31-32页 |
·营口开发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推力分析 | 第31页 |
·营口开发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拉力分析 | 第31-32页 |
·营口开发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效应分析 | 第32-36页 |
·营口开发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总体效应 | 第32-33页 |
·营口开发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输出地的效应分析 | 第33-36页 |
·营口开发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输入地的效应分析 | 第36页 |
·影响营口开发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问题分析 | 第36-37页 |
·营口开发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 | 第37-41页 |
·思想观念落后 | 第37-38页 |
·劳动者素质较低 | 第38页 |
·二元结构的政策性障碍 | 第38-39页 |
·非农就业空间增长缓慢 | 第39页 |
·城市就业压力增大 | 第39页 |
·城市化发展滞后 | 第39-41页 |
5 营口开发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战略 | 第41-48页 |
·营口开发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战略目标 | 第41页 |
·营口开发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SWOT分析 | 第41-44页 |
·机遇(opportunity) | 第41-42页 |
·威胁(threats) | 第42页 |
·优势(strength) | 第42-43页 |
·劣势(weakness) | 第43-44页 |
·营口开发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具体战略 | 第44-48页 |
·非农产业转移战略 | 第44页 |
·组织农民进城战略 | 第44-45页 |
·异地扩张就业战略 | 第45页 |
·公共投资拉动战略 | 第45-46页 |
·现代农业吸收战略 | 第46页 |
·劳务市场输出战略 | 第46-48页 |
6 营口开发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措施 | 第48-63页 |
·扩大营口开发区农村内部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 | 第48-51页 |
·发展营口开发区的非农产业 | 第48-49页 |
·挖掘营口开发区的农业内部就业潜力 | 第49-51页 |
·积极推进营口开发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 第51-60页 |
·消除营口开发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度障碍 | 第51-54页 |
·构建营口开发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机制 | 第54-56页 |
·规范营口开发区劳动力市场,提升劳动力转移层次 | 第56-59页 |
·提高营口开发区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 | 第59-60页 |
·提高营口开发区城市化水平 | 第60-63页 |
·促进营口开发区现有城市的城市化水平 | 第60页 |
·大力发展营口开发区的小城镇 | 第60-63页 |
结论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