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2页 |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背景 | 第9页 |
·研究目的 | 第9页 |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范围及内容 | 第10-11页 |
·研究范围 | 第10-11页 |
·研究内容 | 第11页 |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第11-12页 |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创新点 | 第11-12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2-24页 |
·公共政策的相关理论 | 第12-15页 |
·公共政策的定义 | 第12-14页 |
·公共政策的作用 | 第14-15页 |
·公共政策态度的相关理论 | 第15-21页 |
·态度及其作用 | 第15-17页 |
·公共政策态度 | 第17-19页 |
·影响公共政策态度的因素 | 第19-20页 |
·公共政策态度的测量方法 | 第20-21页 |
·多维道德倾向量表的相关理论 | 第21-24页 |
·多维道德倾向量表的由来 | 第21-22页 |
·多维道德倾向量表的构成 | 第22-24页 |
第3章 研究模型设计与实施 | 第24-37页 |
·研究设计 | 第24-30页 |
·研究模型 | 第24页 |
·研究变量 | 第24-25页 |
·研究主题与假设 | 第25-26页 |
·研究对象 | 第26-27页 |
·调查实施过程 | 第27-30页 |
·问卷设计 | 第30-37页 |
·量表编制 | 第30-34页 |
·量表信度和效度检验 | 第34-37页 |
第4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37-48页 |
·描述性分析 | 第37-40页 |
·样本人口统计特征分析 | 第37-38页 |
·结构变量描述性分析 | 第38-40页 |
·个人特征与公共政策态度关系分析 | 第40-45页 |
·性别与公共政策态度的关系 | 第40页 |
·婚姻状况与公共政策态度的关系 | 第40-41页 |
·年龄与公共政策态度的关系 | 第41-42页 |
·政治面貌与公共政策态度的关系 | 第42页 |
·教育程度与公共政策态度的关系 | 第42-43页 |
·职业与公共政策态度的关系 | 第43-44页 |
·月收入与公共政策态度的关系 | 第44-45页 |
·公共政策态度影响因素模型分析 | 第45-48页 |
·模型构建 | 第45-46页 |
·模型分析 | 第46-48页 |
第5章 研究结果的应用和前景 | 第48-56页 |
·重要度—认同度分析 | 第48-51页 |
·重要度—认同度矩阵 | 第48-49页 |
·重要度—认同度矩阵分析 | 第49-50页 |
·各项项目分布情况及相应建议 | 第50-51页 |
·前景之一:评估公共政策的有效方法 | 第51-52页 |
·前景之二:调查社情民意的有效手段 | 第52-53页 |
·前景之三:为加强人们道德教育提供依据 | 第53页 |
·前景之四:为调整人们的公共政策态度提供依据 | 第53-56页 |
·针对不同性别,采取提升其公共政策态度的不同策略 | 第53-54页 |
·针对不同婚姻状况群体,采取提升其公共政策态度的不同策略 | 第54页 |
·针对不同年龄群体,采取提升其公共政策态度的不同策略 | 第54页 |
·针对不同政治面貌,采取提升其公共政策态度的不同策略 | 第54-55页 |
·加强公民教育,提升公民素质 | 第55-56页 |
第6章 结论 | 第56-58页 |
·研究结论 | 第56页 |
·研究不足与局限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附录 | 第61-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作者简介 | 第64-6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及获奖情况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