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10页 |
| 1 前言 | 第10-23页 |
| ·青霉素类抗生素的理化特性 | 第10页 |
| ·青霉素类抗生素的抗菌机理 | 第10-11页 |
| ·抗生素残留 | 第11页 |
| ·抗生素残留的危害 | 第11-14页 |
| ·过敏反应 | 第12页 |
| ·耐药菌株的产生 | 第12-13页 |
| ·破坏肠道菌群 | 第13页 |
| ·对乳制品生产的影响 | 第13-14页 |
| ·其它毒害作用 | 第14页 |
| ·抗生素残留产生原因 | 第14-15页 |
| ·抗生素残留检测方法 | 第15-23页 |
| ·微生物检测法 | 第15-17页 |
| ·理化检测法 | 第17-18页 |
| ·免疫分析技术 | 第18-23页 |
| ·立题依据 | 第23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3-38页 |
| ·材料 | 第23-27页 |
| ·实验药品 | 第23-24页 |
| ·实验动物及饲养 | 第24-25页 |
| ·实验主要仪器 | 第25页 |
| ·主要试剂的配制 | 第25-27页 |
| ·实验内容 | 第27-38页 |
| ·青霉素结合抗原的合成 | 第27-28页 |
| ·SDS-PAGE 法鉴定结合抗原的偶联效果 | 第28-29页 |
| ·青霉素G 合成抗原浓度的测定 | 第29-30页 |
| ·偶联物中载体蛋白与半抗原结合比的测定 | 第30页 |
| ·青霉素G 多克隆抗血清制备 | 第30-31页 |
| ·琼脂双向免疫扩散法测定青霉素G 抗血清效价 | 第31页 |
| ·间接ELISA 法测定青霉素G 抗血清效价 | 第31-34页 |
| ·采血及血清的分离 | 第34页 |
| ·抗血清的纯化与鉴定 | 第34-36页 |
| ·SPA-COA 检测牛奶中青霉素 G 残留 | 第36-38页 |
| 3 试验结果 | 第38-48页 |
| ·青霉素结合抗原的鉴定 | 第38-40页 |
| ·结合抗原偶联效果 | 第38-40页 |
| ·合成抗原的浓度 | 第40页 |
| ·结合比的计算 | 第40页 |
| ·抗青霉素血清的效价测定 | 第40-45页 |
| ·琼脂双向免疫扩散实验 | 第40-42页 |
| ·PEN-EDC-OVA、PEN-OVA 最佳包被浓度的确定 | 第42-44页 |
| ·间接ELISA 法测定抗血清效价 | 第44-45页 |
| ·IgG 的纯化与鉴定 | 第45-48页 |
| ·IgG 纯度鉴定 | 第45-46页 |
| ·IgG 效价测定 | 第46-47页 |
| ·IgG 浓度的测定 | 第47页 |
| ·最佳IgG 溶液的筛选 | 第47-48页 |
| ·SPA-COA 测定牛奶中青霉素 G 残留 | 第48页 |
| ·SPA-COA 最佳试验条件 | 第48页 |
| ·应用 SPA-COA 快速牛奶中青霉素 G 的初步研究结果 | 第48页 |
| 4 讨论 | 第48-53页 |
| ·青霉素结合抗原 | 第48-50页 |
| ·抗原合成 | 第48-50页 |
| ·结合比 | 第50页 |
| ·免疫剂量、免疫途径及免疫程序 | 第50-51页 |
| ·抗血清的制备 | 第51页 |
| ·抗血清效价测定 | 第51页 |
| ·抗体纯化 | 第51-52页 |
| ·SPA-COA 检测牛奶中青霉素 G 残留 | 第52-53页 |
| 5 结论 | 第53-54页 |
| 致谢 | 第54-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 作者简介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