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13页 |
| 英文摘要 | 第13-18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18-43页 |
| 1 问题的提出 | 第18-19页 |
| 2 前人研究进展 | 第19-41页 |
| ·杏种质资源 | 第19-20页 |
| ·普通杏研究进展 | 第20-24页 |
| ·普通杏生态群划分 | 第20-21页 |
| ·普通杏各生态群种质资源特性 | 第21-23页 |
| ·普通杏在杏进化历程中的重要地位 | 第23-24页 |
| ·分子系统学研究进展 | 第24-38页 |
| ·分子系统学发展简史 | 第24-25页 |
| ·分子系统学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 ·分子系统学中的居群遗传结构 | 第26-29页 |
| ·分子系统学研究的方法 | 第29-32页 |
| ·AFLP 标记在分子系统学中的应用 | 第32-36页 |
| ·分子系统学中居群遗传结构的统计方法与分析 | 第36-38页 |
| ·普通杏分子系统学研究进展 | 第38-41页 |
| ·同工酶技术在普通杏分子系统学上的应用 | 第38-39页 |
| ·DNA 分子标记技术在普通杏分子系统学上的应用 | 第39-41页 |
| 3 本研究的内容及目标 | 第41-43页 |
| 第二章 杏属植物及普通杏四个生态群分子系统学研究 | 第43-65页 |
| 1 材料和方法 | 第43-50页 |
| ·材料 | 第43-45页 |
| ·方法 | 第45-50页 |
| ·基因组DNA 提取 | 第45-46页 |
| ·荧光AFLP 分析 | 第46-48页 |
| ·数据分析 | 第48-50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0-58页 |
| ·不同引物组合对普通杏各生态群的荧光AFLP 扩增片段的多态性 | 第50-52页 |
| ·普通杏群体遗传多样性、群体分化Gst 和基因流Nm | 第52-53页 |
| ·普通杏群体间的遗传一致度和遗传距离 | 第53-55页 |
| ·聚类分析 | 第55-58页 |
| 3 讨论 | 第58-65页 |
| ·杏属植物亲缘演化关系 | 第58页 |
| ·普通杏起源演化 | 第58-60页 |
| ·普通杏起源 | 第58-59页 |
| ·普通杏演化 | 第59-60页 |
| ·普通杏及其不同生态群遗传多样性 | 第60-61页 |
| ·群体遗传分化和基因流 | 第61-63页 |
| ·中亚生态群南疆栽培杏在普通杏栽培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 第63-65页 |
| 第三章 中亚生态群分子系统学研究 | 第65-79页 |
| 1 材料和方法 | 第65-70页 |
| ·材料 | 第65-68页 |
| ·方法 | 第68-70页 |
| ·基因组DNA 提取 | 第68页 |
| ·荧光AFLP 分析 | 第68-69页 |
| ·数据分析 | 第69-70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0-76页 |
| ·不同引物组合对各亚群的荧光AFLP 扩增片段的多态性 | 第70-72页 |
| ·三个亚群的群体遗传多样性、群体分化Gst 和基因流Nm | 第72-73页 |
| ·亚群间的遗传一致度和遗传距离 | 第73-74页 |
| ·聚类分析 | 第74-76页 |
| 3 讨论 | 第76-78页 |
| ·南疆栽培杏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 | 第76页 |
| ·南疆栽培杏亚群的群体遗传结构 | 第76-77页 |
| ·杏基因由原始起源中心向次生中心的传播 | 第77-78页 |
| ·中亚生态群南疆栽培杏的育种前景 | 第78-79页 |
| 小结 | 第79-82页 |
| 图版 | 第82-91页 |
| 参考文献 | 第91-107页 |
| 致谢 | 第107-108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