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文缩略表 | 第1-10页 |
| 摘要 | 第10-12页 |
| ABSTRACT | 第12-15页 |
| 1 引言 | 第15-34页 |
| ·“模式”植物拟南芥 | 第15-16页 |
| ·拟南芥的生物学特性 | 第15页 |
| ·拟南芥在植物遗传学研究中的应用 | 第15页 |
| ·拟南芥在植物分子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 第15-16页 |
| ·创造突变体的方法 | 第16-27页 |
| ·插入突变在功能基因研究中的应用 | 第16-17页 |
| ·转座子标签技术 | 第17-21页 |
| ·T-DNA 插入标签技术 | 第21-27页 |
| ·赤霉素( GAS)突变体的研究 | 第27-31页 |
| ·GA 缺陷型和不敏感型矮化突变体 | 第27-31页 |
| ·GA 对种子萌发和休眠的调控 | 第31页 |
| ·植物磷脂酶D | 第31-34页 |
| ·PLD | 第31-32页 |
| ·蛋白激酶与受体样激酶 | 第32页 |
| ·Ca~(2+) | 第32-33页 |
| ·PLD_α | 第33-34页 |
| ·展望 | 第34页 |
| 2 研究方法与意义 | 第34-35页 |
| ·技术路线 | 第34-35页 |
| ·目的意义与创新点 | 第35页 |
| 3 材料与方法 | 第35-47页 |
| ·材料 | 第35-36页 |
| ·拟南芥材料 | 第35-36页 |
| ·农杆菌菌株和质粒 | 第36页 |
| ·试剂 | 第36-40页 |
| ·植物培养基 | 第36页 |
| ·激素 | 第36-37页 |
| ·抗生素 | 第37页 |
| ·细菌培养基 | 第37页 |
| ·植物基因组DNA 提取液 | 第37-38页 |
| ·农杆菌质粒提取试剂 | 第38页 |
| ·Southern 杂交试剂 | 第38-39页 |
| ·电泳缓冲液配制 | 第39页 |
| ·酶与生化试剂 | 第39页 |
| ·植物组织中SOD、POD、CAT、MAD 的测定 | 第39-40页 |
| ·仪器 | 第40页 |
| ·方法 | 第40-47页 |
| ·拟南芥培养 | 第40-41页 |
| ·拟南芥种植条件 | 第41页 |
| ·拟南芥种子处理 | 第41页 |
| ·农杆菌的活化与培养 | 第41-42页 |
| ·农杆菌浸染的方法 | 第42页 |
| ·转化株系的分子检测 | 第42-45页 |
| ·突变体的遗传分析 | 第45-46页 |
| ·ABA 处理 | 第46页 |
| ·生理指标的测定 | 第46-47页 |
| 4. 结果与讨论 | 第47-60页 |
| ·突变株的分子检测 | 第47-48页 |
| ·拟南芥DNA 的提取 | 第47页 |
| ·PCR 扩增 | 第47-48页 |
| ·PCR-Southern | 第48页 |
| ·PLDΑ1 的结构 | 第48-49页 |
| ·突变株的培养 | 第49-50页 |
| ·野生型拟南芥栽培方法的比较 | 第49页 |
| ·T0 突变体的培养 | 第49-50页 |
| ·T1 突变体根生长特点 | 第50页 |
| ·突变株的筛选 | 第50-55页 |
| ·T-DNA 标签系T_0, T_1 代表型鉴定 | 第50-51页 |
| ·赤霉素对突变体生长的影响 | 第51-52页 |
| ·始花期的变化 | 第52-53页 |
| ·拟南芥花发育的变化 | 第53页 |
| ·结荚数的变化 | 第53页 |
| ·Ws及其突变体形态差异 | 第53-54页 |
| ·突变体遗传分析 | 第54-55页 |
| ·生理指标的变化 | 第55-57页 |
| ·叶绿素含量的变化 | 第55页 |
| ·抗氧化酶系活力比较 | 第55-56页 |
| ·过氧化物酶活力比较 | 第56页 |
| ·丙二醛含量的比较 | 第56-57页 |
| ·讨论 | 第57-59页 |
| ·拟南芥的培养方法 | 第57页 |
| ·T-DNA 在基因工程中的作用 | 第57-58页 |
| ·PLDα1 突变体 T-DNA 的插入位置 | 第58页 |
| ·赤霉素不敏感突变 | 第58页 |
| ·脱落酸和赤霉素的关系 | 第58-59页 |
| ·突变体后代的遗传分析 | 第59页 |
| ·进一步研究的设想 | 第59-60页 |
| 5 结论 | 第60-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8页 |
| 致谢 | 第68-69页 |
| 攻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