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油田水淹层测井技术和解释方法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英文摘要 | 第5-9页 |
| 第1章 前言 | 第9-14页 |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 ·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0-11页 |
| ·国内外现状现状 | 第10-11页 |
| ·水淹层解释技术的发展趋势 | 第11页 |
| ·本文的研究目标、技术路线及技术关键 | 第11-12页 |
| ·本文的研究目标 | 第11-12页 |
| ·技术路线 | 第12页 |
| ·技术关键 | 第12页 |
|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12-14页 |
| 第2章 水淹层基本特征 | 第14-26页 |
| ·油层水淹后物理性质的变化 | 第14-19页 |
| ·地层含油性及油水分布的变化 | 第14-15页 |
| ·地层水矿化度和电阻率变化 | 第15-16页 |
| ·粘土矿物的微观结构变化 | 第16-17页 |
| ·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变化 | 第17页 |
| ·岩石润湿性的变化 | 第17-18页 |
| ·驱油效率η的变化 | 第18页 |
| ·油层水淹后的地层压力的变化 | 第18-19页 |
| ·水淹层的测井曲线特征 | 第19-23页 |
| ·电阻率曲线的变化 | 第19-21页 |
| ·自然电位曲线的变化 | 第21-22页 |
| ·孔隙度曲线的变化 | 第22页 |
| ·水淹层压力系数的变化 | 第22-23页 |
| ·中子伽马曲线的变化 | 第23页 |
| ·测井系列选取 | 第23-26页 |
| 第3章 水淹层解释方法研究 | 第26-73页 |
| ·常规测井方法解释水淹层 | 第26-39页 |
| ·水淹层定量解释的理论基础 | 第26页 |
| ·可动流体分析法 | 第26-30页 |
| ·可动流体分析法模型 | 第30-32页 |
| ·电阻率相对值综合法 | 第32-33页 |
| ·研究区块水淹层解释模型的建立 | 第33-38页 |
| ·水淹层解释标准的建立 | 第38-39页 |
| ·自然电位法 | 第39-40页 |
| ·自然电位幅度对比法 | 第39-40页 |
| ·自然电位基线偏移法 | 第40页 |
| ·碳氧比测井 | 第40-50页 |
| ·基本原理和地质基础 | 第40-42页 |
| ·C/O 测井所测量的曲线 | 第42-44页 |
| ·C/O 测井解释方法 | 第44-50页 |
| ·RMT 测井 | 第50-56页 |
| ·物理基础 | 第51页 |
| ·RMT 测量模式 | 第51-54页 |
| ·解释模型 | 第54-55页 |
| ·解释标准 | 第55-56页 |
| ·介电测井 | 第56-64页 |
| ·介电测井原理 | 第56-58页 |
| ·介电测井的解释方法 | 第58-64页 |
| ·中子伽马测井 | 第64-73页 |
| ·原理简介 | 第65-66页 |
| ·区别水淹层与天然气层 | 第66-69页 |
| ·中子伽马水淹层测井解释图版的建立 | 第69-70页 |
| ·图版应用效果及适用范围分析 | 第70-73页 |
| 第4章 水淹层测井资料评价 | 第73-82页 |
| ·测井资料水淹层精细解释 | 第73页 |
| ·应用效果分析 | 第73-82页 |
| ·常规测井解释水淹层 | 第73-74页 |
| ·C/O 测井解释水淹层 | 第74-75页 |
| ·RMT 测井解释水淹层 | 第75-80页 |
| ·中子伽马测井解释水淹层 | 第80-82页 |
| 第5章 结论 | 第82-84页 |
| 参考文献 | 第84-90页 |
| 致谢 | 第90-91页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91-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