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21页 |
| 1. 水青树属植物介绍 | 第10页 |
| 2. 研究概况 | 第10-13页 |
| ·命名及其系统位置的研究 | 第10-11页 |
| ·形态及解剖学研究 | 第11-12页 |
| ·胚胎学 | 第12页 |
| ·孢粉学 | 第12页 |
| ·植物化学 | 第12-13页 |
| ·分子系统学 | 第13页 |
| 3 基部真双子叶植物花形态发生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 ·花被的起源与演化 | 第13页 |
| ·心皮发育式样 | 第13-14页 |
| ·花部器官形态发生发育的多样性 | 第14页 |
| ·花部序列的演化 | 第14-15页 |
| ·花部对称性研究 | 第15页 |
| ·花发育研究与被子植物的系统发育 | 第15页 |
| ·对基部真双子叶植物花的形态发生的研究 | 第15-16页 |
| 4. 被子植物导管的研究 | 第16-18页 |
| ·导管的特征 | 第16页 |
| ·穿孔板的类型与进化 | 第16-17页 |
| ·管胞向导管分子演化过程 | 第17页 |
| ·侧壁穿孔板 | 第17-18页 |
| 5. 存在的问题 | 第18-21页 |
| ·水青树属植物是否为无导管类型 | 第18页 |
| ·花的形态发生发育资料缺乏 | 第18-20页 |
| ·花器官排列方式和对称性 | 第19页 |
| ·花被片的性质 | 第19页 |
| ·心皮的发生与性质 | 第19-20页 |
| ·形态解剖学研究 | 第20页 |
| ·关于水青树属的系统位置 | 第20-21页 |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 第21-22页 |
| 1 管状分子研究 | 第21页 |
| 2 花的形态发生和发育研究 | 第21页 |
| 3 解剖学研究 | 第21-22页 |
| 第三章 观察结果 | 第22-29页 |
| 1 解剖学观察 | 第22-24页 |
| ·根的结构 | 第22页 |
| ·茎的结构 | 第22-23页 |
| ·叶的结构 | 第23-24页 |
| ·花的结构 | 第24页 |
| 2 管状分子的研究 | 第24-26页 |
| ·次生木质部管状分子 | 第25页 |
| ·具梯状穿孔板的导管 | 第25页 |
| ·具网状—梯状混合穿孔板的导管 | 第25页 |
| ·多穿孔板与侧壁穿孔板 | 第25页 |
| ·穿孔板的穿孔中纹孔膜残余的情况 | 第25-26页 |
| ·导管分子之间的接触方式 | 第26页 |
| ·导管分子侧壁穿孔板与木质部薄壁组织细胞 | 第26页 |
| 3 花的形态发生和发育研究 | 第26-29页 |
| ·花的形态特征 | 第26页 |
| ·花原基的发生和分化 | 第26-27页 |
| ·花被片的发生和发育 | 第27页 |
| ·雄蕊的发生和发育 | 第27页 |
| ·心皮的发生和发育 | 第27-29页 |
| 第四章 讨论 | 第29-40页 |
| 1 关于水青树属的解剖学结构 | 第29-30页 |
| ·木射线类型 | 第29页 |
| ·分泌型异细胞 | 第29页 |
| ·关于叶柄 | 第29-30页 |
| 2 关于导管及其穿孔板 | 第30-34页 |
| ·水青树属植物的管状分子 | 第30页 |
| ·基于导管分子的定义确定水青树属为有导管的类群 | 第30-32页 |
| ·关于纹孔膜的残余 | 第32页 |
| ·关于侧壁穿孔板 | 第32-33页 |
| ·水青树属管状分子与化石材料的比较 | 第33-34页 |
| 3 花器官的发生和发育 | 第34-36页 |
| ·花原基和苞片原基的“共同原基” | 第34页 |
| ·水青树属花器官排列方式与对称性 | 第34-35页 |
| ·关于花被片 | 第35页 |
| ·关于心皮 | 第35-36页 |
| 4 对水青树属的系统位置的探讨 | 第36-40页 |
| ·基于导管穿孔板类型对水青树属演化水平和系统位置的推测 | 第36-37页 |
| ·基于花的形态发生与发育特征对昆栏树科的系统位置的推测 | 第37-38页 |
| ·关于水青树属系统位置的讨论 | 第38-40页 |
| 附表 | 第40-42页 |
| 参考文献 | 第42-53页 |
| 图版说明 | 第53-56页 |
| 图版 | 第56-76页 |
| 致谢 | 第76-77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