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农业职业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7-17页 |
| ·职业教育的概念与组成 | 第7-8页 |
| ·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 | 第8-10页 |
| ·职业教育在国民教育中的地位 | 第10-12页 |
| ·国外职业教育的发展 | 第12-16页 |
| ·澳大利亚“面向未来的技能” | 第12-13页 |
| ·加拿大农业教育及“绿证”培训 | 第13页 |
|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 | 第13-14页 |
| ·其它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发展特点 | 第14-16页 |
| ·研究思路、方法和目的 | 第16-17页 |
| 第二章 农业职业教育 | 第17-30页 |
| ·农业职业教育的内涵、地位与作用 | 第17-19页 |
| ·农业职业内涵 | 第17页 |
| ·农业职业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 | 第17页 |
| ·农业职业教育的作用 | 第17-19页 |
| ·农业职业教育的体系 | 第19-22页 |
| ·农业职业技术教育 | 第19-20页 |
| ·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基地 | 第20-21页 |
| ·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培训 | 第21-22页 |
| ·农业职业教育的任务 | 第22页 |
| ·农业职业教育的对象和主要内容 | 第22-23页 |
| ·我国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 | 第23-25页 |
| ·我国农业职业教育成就 | 第25页 |
| ·我国对农业职业教育的需求 | 第25-27页 |
| ·我国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划 | 第27-30页 |
| 第三章 榆林农业职业教育现状分析 | 第30-41页 |
| ·榆林农业概况 | 第30-32页 |
| ·榆林农业科技人员现状 | 第32-34页 |
| ·农业技术人员机构、人员方面 | 第32页 |
| ·乡镇农业技术人员工作业务方面 | 第32-33页 |
| ·科研和推广经费方面 | 第33页 |
| ·农民方面 | 第33-34页 |
| ·农业科技人员的潜能方面 | 第34页 |
| ·榆林农业职业教育现状 | 第34-36页 |
| ·农业职业教育 | 第34-35页 |
| ·榆林农民农业职业培训 | 第35-36页 |
| ·榆林农业职业教育管理机构现状 | 第36页 |
| ·榆林农业职业教育办学机构现状和体系 | 第36-39页 |
| ·榆林公办农业职业教育 | 第36-38页 |
| ·榆林民办农业职业教育 | 第38-39页 |
| ·榆林农业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适应性分析 | 第39-41页 |
| ·机构与需求 | 第39页 |
| ·专业与需求 | 第39-40页 |
| ·新专业与教师队伍 | 第40页 |
| ·职业教育发展与经费投入 | 第40页 |
| ·职教发展与教学 | 第40-41页 |
| 第四章 榆林农业职业教育发展对策 | 第41-49页 |
| ·建立定向服务的农业职业教育模式 | 第41-42页 |
| ·职业院校+职业院校的企业模式 | 第41页 |
| ·职业院校+企业模式 | 第41-42页 |
| ·专业教学+科教示范基地模式 | 第42页 |
| ·创新和完善职业教育办学机制 | 第42-43页 |
| ·依据市场调整专业设置 | 第43-44页 |
|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应具备完美的职业素质 | 第44-46页 |
| ·中职教师应有的教育观念 | 第44-45页 |
| ·中职教师应有的教育教学能力 | 第45页 |
| ·中职教师应有的高尚师德 | 第45-46页 |
| ·教学管理提倡“刚柔”并进,人性化管理 | 第46-47页 |
| ·教学管理要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 | 第47页 |
| ·建立教师培训引入机制 | 第47页 |
|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增加农业职业教育投入 | 第47-49页 |
| 第五章 榆林农业职业教育案例分析 | 第49-55页 |
| ·米脂职教“瞄准服务市场,打造服务品牌” | 第49页 |
| ·榆林农校灵活的蔬菜专业模块教学 | 第49-52页 |
| ·榆林农校学生个性化教育—因人而异的的教学模式 | 第52-55页 |
| ·具体做法 | 第52-54页 |
| ·加强组织与管理 | 第52页 |
| ·创造条件,提供物质保障 | 第52-53页 |
| ·广泛宣传动员,学生人人参与 | 第53页 |
| ·定期和不定期经常举行各种比赛 | 第53页 |
|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会学生自己思考 | 第53-54页 |
| ·适时分流 | 第54页 |
| ·将场所和内容转移到外围 | 第54页 |
| ·取得的成果 | 第54-55页 |
| 第六章 总结与讨论 | 第55-57页 |
| ·总结 | 第55页 |
| ·讨论 | 第55-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 致谢 | 第59-60页 |
| 作者简介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