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18页 |
| ·序言 | 第11页 |
| ·研究对象 | 第11-12页 |
| ·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3-17页 |
| ·乡土 | 第13页 |
| ·本乡本土与现代生活的无根性 | 第13-14页 |
| ·乡土建筑/地域主义/批判的地域主义 | 第14-15页 |
| ·1980年代"现代乡土"建筑 | 第15-17页 |
| ·研究方法及论文结构 | 第17-18页 |
| 第2章 葛如亮的生平经历与个性特征 | 第18-27页 |
| ·生平经历 | 第18-25页 |
| ·家学渊源与童年教育 | 第18-19页 |
| ·革命年代与理想主义者的革命信念 | 第19-21页 |
| ·建筑事业的缘起与发展 | 第21-25页 |
| ·耿介性格:自喻乌桕 | 第25-27页 |
| 第3章 葛如亮1980年代现代乡土建筑作品解析 | 第27-73页 |
| ·天台山石梁飞瀑风景建筑 | 第27-37页 |
| ·项目概述 | 第27-28页 |
| ·基址的独特性 | 第28-29页 |
| ·建筑/瀑布/人 | 第29-30页 |
| ·3个关键视点的控制与听觉的融合:景外-景中-景外 | 第30-31页 |
| ·天台山民居建筑的影响——与地形的结合、开窗、十字屋脊、院落 | 第31-34页 |
| ·昙华亭意向:临深渊而外垂 | 第34-35页 |
| ·从设计到建成 | 第35-37页 |
| ·习习山庄 | 第37-50页 |
| ·项目概述 | 第37-40页 |
| ·流线的七次转折与"光"的引导作用 | 第40-42页 |
| ·石墙的不同作用 | 第42-44页 |
| ·建筑与山体、石头有机共生 | 第44-45页 |
| ·"灵栖做法" | 第45-46页 |
| ·混凝土地面与时间性 | 第46-49页 |
| ·长廊的透视幻觉 | 第49-50页 |
| ·餐霞楼 | 第50-54页 |
| ·项目概述 | 第50-51页 |
| ·台基与檐廊 | 第51-52页 |
| ·屋顶作为面、体的探索 | 第52-53页 |
| ·封檐挑梁的建构逻辑 | 第53-54页 |
| ·瑶圃 | 第54-64页 |
| ·项目概述 | 第54-56页 |
| ·作为景区游线终点的建筑 | 第56-57页 |
| ·景色评价与建筑内外关系的经营 | 第57-58页 |
| ·入口矮墙、石桥的轴线偏移与转换 | 第58-59页 |
| ·"L"形空间组织 | 第59-61页 |
| ·带内院的厕所 | 第61-62页 |
| ·材料分析 | 第62-64页 |
| ·缙云电影院 | 第64-72页 |
| ·项目概述 | 第64-67页 |
| ·楼梯间与立面的形式关系 | 第67页 |
| ·扭板楼梯间内、外界面的消融 | 第67-68页 |
| ·不对称楼座与室内空间 | 第68-70页 |
| ·凝石灰的使用 | 第70-72页 |
| ·其它未建成方案 | 第72-73页 |
| 第4章 创作思想与根源 | 第73-81页 |
| ·传统的启示 | 第73-75页 |
| ·天台山国清寺 | 第73-74页 |
| ·传统民居 | 第74-75页 |
| ·"空间原理"的影响 | 第75-76页 |
| ·对空间的重视 | 第75-76页 |
| ·"重"平面/"弱"立面 | 第76页 |
| ·朴素的乡土信念和场所表达 | 第76-81页 |
| ·朴素的乡土信念 | 第76-77页 |
| ·对场所的独特理解和表达 | 第77-81页 |
| 第5章 结语 | 第81-84页 |
| ·葛如亮"现代乡土建筑"的意义与影响 | 第81-82页 |
| ·意义 | 第81-82页 |
| ·影响 | 第82页 |
| ·启示 | 第82-84页 |
| 致谢 | 第84-85页 |
| 参考文献 | 第85-86页 |
| 附录A 葛如亮履历表 | 第86-89页 |
| 附录B 葛如亮主要作品年表 | 第89-91页 |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