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动画片的叙事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英文摘要 | 第4-9页 |
| 1 绪论 | 第9-13页 |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 ·研究价值 | 第11-13页 |
| 2 动画片的叙事分析与符号理论 | 第13-17页 |
| ·动画片叙事分析 | 第13-15页 |
| ·动画片文本及特征 | 第13页 |
| ·叙事分析理论 | 第13-14页 |
| ·叙事分析作用 | 第14-15页 |
| ·动画片的叙事与符号 | 第15-17页 |
| ·叙事与符号 | 第15页 |
| ·动画片的叙事符号 | 第15-17页 |
| 3 中国动画片的叙事理念 | 第17-22页 |
| ·叙事理念——教育性叙事 | 第17页 |
| ·理念、叙事理念 | 第17页 |
| ·教育性叙事 | 第17页 |
| ·教育性叙事的历史发展 | 第17-20页 |
| ·抗战时期 | 第18页 |
| ·建国初期 | 第18-19页 |
| ·改革开放 | 第19-20页 |
| ·叙事性教育的影响 | 第20-22页 |
| 4 中国动画片的叙事分类 | 第22-38页 |
| ·叙事分类的划分 | 第22-24页 |
| ·重“意”叙事 | 第24-28页 |
| ·重“意”叙事的叙事特征 | 第24-26页 |
| ·叙事符号—画面 | 第26-27页 |
| ·叙事符号—声音 | 第27-28页 |
| ·重“事”叙事 | 第28-38页 |
| ·重“事”叙事的叙事特征 | 第28-29页 |
| ·叙事内容—人物行动 | 第29-31页 |
| ·叙事内容—故事情节 | 第31-33页 |
| ·叙事话语—人称视角 | 第33-38页 |
| ·人称 | 第33-35页 |
| ·视角 | 第35-38页 |
| 5 动画片的叙事符号与叙事特征 | 第38-44页 |
| ·叙事特征的含义 | 第38页 |
| ·中国动画叙事特征概述 | 第38-44页 |
| ·叙事符号特征 | 第38-39页 |
| ·叙事内容特征 | 第39-40页 |
| ·叙事话语特征 | 第40-42页 |
| ·叙事动作特征 | 第42-44页 |
| 6 中国动画片的叙事接受 | 第44-57页 |
| ·叙事接受 | 第44-45页 |
| ·定义 | 第44页 |
| ·意义 | 第44-45页 |
| ·针对中国动画主要受众类型的叙事接受 | 第45-57页 |
| ·中国动画的受众概述 | 第45-46页 |
| ·中国动画的受众心理 | 第46-57页 |
| ·受众分类 | 第46-47页 |
| ·幼儿期受众 | 第47-49页 |
| ·学龄前期 | 第49-52页 |
| ·学龄期到少年初期 | 第52-54页 |
| ·青年期及成年过渡期 | 第54-56页 |
| ·小结 | 第56-57页 |
| 7 中国动画片的叙事发展方向 | 第57-64页 |
| ·重“意”和重“事”叙事互为补充 | 第57-60页 |
| ·遵循中国受众层次化的分类需求 | 第60-61页 |
| ·提倡个性化叙事代替教育性叙事 | 第61-64页 |
| 8 总结与展望 | 第64-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66页 |
|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第66-68页 |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