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17页 |
1. 前言 | 第10-17页 |
·国内外黑麦种子生产情况 | 第10-11页 |
·黑麦草种子生产技术研究 | 第11-15页 |
·种子产量构成研究 | 第12页 |
·播种量研究 | 第12-13页 |
·播种行距研究 | 第13页 |
·多效唑在种子生产中的应用 | 第13-14页 |
·刈割对种子产量的影响 | 第14-15页 |
·种子质量综合评价 | 第15-17页 |
第二章 播种量、行距及其互作对多花黑麦草种子产量的影响 | 第17-30页 |
前言 | 第1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7-18页 |
·试验地自然概况 | 第17-18页 |
·材料 | 第18页 |
·方法 | 第18页 |
·田间实施 | 第18页 |
2 数据处理 | 第18-19页 |
3 结果分析 | 第19-28页 |
·模型的建立与检验 | 第19-20页 |
·模型解析与优化 | 第20-28页 |
·主效应分析 | 第20页 |
·单因素效应分析 | 第20-22页 |
·交互效应分析 | 第22-25页 |
·边际效应分析 | 第25-27页 |
·种子产量模拟寻优 | 第27-28页 |
4 小结与讨论 | 第28-30页 |
·讨论 | 第28页 |
·小结 | 第28-30页 |
第三章 PP_(333)对长江2号多花黑麦草抗倒伏种子产量及质量及的影响 | 第30-53页 |
前言 | 第3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0-31页 |
·试验地概况 | 第30页 |
·试验材料 | 第30-31页 |
·试验方法 | 第31页 |
2 观察项目及方法 | 第31-33页 |
·物候期观察 | 第31页 |
·种子产量构成因子测定 | 第31页 |
·抗倒伏性指标测定 | 第31-32页 |
·种子质量评价 | 第32页 |
·数据分析 | 第32-33页 |
3 结果分析 | 第33-45页 |
·物候期分析 | 第33页 |
·种子产量与农艺性状分析 | 第33-41页 |
·PP_(333)对多花黑麦草抗倒伏能力的影响 | 第41-45页 |
4 种子质量综合评价 | 第45-48页 |
·种子生活力测定 | 第45-47页 |
·种子活力的测定 | 第47-48页 |
5 小结与讨论 | 第48-53页 |
·讨论 | 第48-51页 |
·小结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8页 |
附表 | 第58-59页 |
附图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学习期间发表的文章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