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铁路道岔监测系统软件系统研究与设计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2页 |
| ·高速铁路道岔监测系统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 ·高速铁路道岔监测系统的国内外现状 | 第10页 |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0-12页 |
| 第2章 系统功能及系统要求 | 第12-24页 |
| ·目前我国铁路道岔类型及发展趋势 | 第12页 |
| ·道岔状态参数监测 | 第12-17页 |
| ·轨道状态参数监测 | 第12-14页 |
| ·转辙机状态参数监测 | 第14-17页 |
| ·其他状态参数监测 | 第17页 |
| ·道岔状态参数判断及报警 | 第17-19页 |
| ·轨道状态参数判断及报警 | 第17-18页 |
| ·转辙机状态参数判断及报警 | 第18-19页 |
| ·环境温度和相对湿度判断及报警 | 第19页 |
| ·趋势分析及预警 | 第19-21页 |
| ·密贴与开口的综合分析 | 第20页 |
| ·转辙机转换力、动态力和震动加速度的综合分析 | 第20页 |
| ·电动转辙机工作电流、工作电压的综合分析 | 第20-21页 |
| ·电液转辙机液压参数的综合分析 | 第21页 |
| ·系统要求 | 第21-24页 |
| ·系统基本要求 | 第21页 |
| ·系统性能需求 | 第21-22页 |
| ·系统RAMS需求 | 第22-23页 |
| ·电磁兼容(EMC) | 第23-24页 |
| 第3章 系统分析与结构设计 | 第24-33页 |
| ·PMS系统的设计原则及设计标准 | 第24页 |
| ·需求分析 | 第24-25页 |
| ·系统体系结构和功能 | 第25-29页 |
| ·体系结构 | 第25-26页 |
| ·系统部件 | 第26-27页 |
| ·架构剖析 | 第27-29页 |
| ·网络结构设计 | 第29-33页 |
| 第4章 系统软件设计 | 第33-61页 |
| ·系统分析和软件设计原则 | 第33-37页 |
| ·系统处理整体逻辑 | 第33-34页 |
| ·系统软件逻辑 | 第34-36页 |
| ·接口与通信层 | 第36-37页 |
| ·现场监测单元FMU结构及其软件设计 | 第37-44页 |
| ·主处理板MPB | 第38-42页 |
| ·模拟量输入板AIB | 第42-44页 |
| ·通信处理子系统软件设计 | 第44-45页 |
| ·CPS和MMI软件设计 | 第45-50页 |
| ·各部分之间关系——紧密耦合 | 第45-47页 |
| ·各部分之间关系——松散耦合 | 第47-50页 |
| ·用户界面层 | 第50-61页 |
| ·系统初始化及用户登录 | 第50-51页 |
| ·系统配置管理 | 第51-57页 |
| ·HMI用户界面 | 第57-61页 |
| 第5章 道岔状态预测模型 | 第61-77页 |
| ·平稳时间序列的基本概念 | 第62-65页 |
| ·平稳时间序列的随机线性模型 | 第65-66页 |
| ·模型辨识与参数估计 | 第66-70页 |
| ·模型的适用性检验 | 第70-72页 |
| ·时间序列的预报 | 第72-73页 |
| ·非平稳时序的建模 | 第73-77页 |
| 结论 | 第77-79页 |
| 本文主要完成工作 | 第77-78页 |
| 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 第78-79页 |
| 致谢 | 第79-80页 |
| 参考文献 | 第80-83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研究工作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