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跨度电厂输煤栈桥的静力及抗震分析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10页 |
1 绪论 | 第10-14页 |
·引言 | 第10页 |
·工程背景 | 第10页 |
·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工程结构计算方法的发展概况 | 第10-12页 |
·结构抗震分析方法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论文研究意义及主要工作 | 第13-14页 |
·论文的研究意义 | 第13页 |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13-14页 |
2 结构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14-21页 |
·工程概况 | 第14-15页 |
·结构空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15-21页 |
·分析软件与单元的选择 | 第15-16页 |
·结构连接、边界条件和约束方程的设置 | 第16-17页 |
·节点坐标系的设置 | 第17-18页 |
·三维计算模型的最终确立 | 第18-21页 |
3 结构静力分析 | 第21-34页 |
·静力分析的目的与意义 | 第21页 |
·结构的荷载分析 | 第21-23页 |
·荷载特点 | 第21页 |
·荷载情况 | 第21-23页 |
·构件强度及稳定性的计算方法 | 第23-27页 |
·轴心受力构件的强度计算 | 第23-24页 |
·轴心受力构件的整体稳定性计算 | 第24页 |
·受弯构件的强度计算 | 第24页 |
·受弯构件的整体稳定性计算 | 第24-25页 |
·拉弯构件和压弯构件的强度计算 | 第25页 |
·压弯构件的稳定性计算 | 第25-27页 |
·锈蚀折减的引入 | 第27-28页 |
·不同使用工况下的静力计算 | 第28-33页 |
·使用工况的设计 | 第28页 |
·使用工况(一)时的静力计算 | 第28-30页 |
·使用工况(二)时的静力计算 | 第30-31页 |
·使用工况(三)时的静力计算 | 第31-32页 |
·使用工况(四)时的静力计算 | 第32-33页 |
·小结 | 第33-34页 |
4 结构动力特性分析 | 第34-42页 |
·结构自振的有限元分析法 | 第34-35页 |
·大型特征值问题的Lanczos 方法 | 第35-36页 |
·结构自振特性分析 | 第36-41页 |
·小结 | 第41-42页 |
5 结构地震响应分析 | 第42-70页 |
·结构地震响应的分析方法 | 第42-47页 |
·静力计算法 | 第42页 |
·地震反应谱法 | 第42-44页 |
·地震响应的时程分析法 | 第44-45页 |
·地震响应的随机振动分析法 | 第45-46页 |
·计算方法的比较与选择 | 第46-47页 |
·大跨度结构抗震分析的空间效应 | 第47-48页 |
·非一致激励 | 第48-50页 |
·部分相干模型 | 第50-51页 |
·加速度功率密度谱函数模型 | 第51-52页 |
·由规范加速度反应谱计算等量加速度功率密度谱 | 第52-56页 |
·Kaul 法 | 第52-53页 |
·迭代计算方法 | 第53-55页 |
·两种方法的比较与选择 | 第55-56页 |
·计算参数与计算工况的说明 | 第56-57页 |
·计算参数说明 | 第56页 |
·计算工况分组 | 第56-57页 |
·不同工况下的地震响应计算 | 第57-65页 |
·工况(一)时的计算 | 第57-62页 |
·工况(二)时的计算 | 第62-65页 |
·结构抗震分析的截面验算 | 第65-68页 |
·结构响应最大值的计算 | 第65-66页 |
·截面验算 | 第66-68页 |
·小结 | 第68-70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70-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的目录 | 第76-77页 |
独创性声明 | 第77页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