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页 |
| 英文摘要 | 第4-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 ·本硕士论文所选研究课题的意义 | 第8-9页 |
| ·国内外发展动态 | 第9-12页 |
| ·国内研究水平 | 第9-10页 |
| ·国外研究水平 | 第10-12页 |
|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14页 |
| 第二章 绝缘子污秽放电机理与影响污闪电压的因素 | 第14-29页 |
| ·污秽性质分类 | 第14-16页 |
| ·工业型污秽 | 第14-15页 |
| ·自然污秽 | 第15-16页 |
| ·绝缘子污秽放电的机理 | 第16-20页 |
| ·绝缘子表面的积污 | 第17-18页 |
| ·污层的湿润 | 第18-19页 |
| ·局部电弧的产生和发展 | 第19-20页 |
| ·局部电弧发展成为绝缘子完全闪络 | 第20页 |
| ·影响绝缘子污闪电压的因素 | 第20-29页 |
| ·人工污染与自然污染下绝缘子的闪络电压特性 | 第20-21页 |
| ·污物中可溶盐成分对污闪电压的影响 | 第21-23页 |
| ·污物中非导电物(灰)对污闪电压的影响 | 第23-24页 |
| ·组合绝缘子串的污闪电压特性 | 第24页 |
| ·绝缘子直径对污闪电压的影响 | 第24-25页 |
| ·绝缘子多串并联对污闪特性的影响 | 第25-26页 |
| ·绝缘子污闪电压与串长呈线性关系 | 第26-27页 |
| ·绝缘子安装方式对污闪电压的影响 | 第27页 |
| ·气压对污闪电压的影响 | 第27-29页 |
| 第三章 长治电网防污闪的主要方法 | 第29-47页 |
| ·概述 | 第29页 |
| ·调整爬距和更换绝缘子 | 第29-31页 |
| ·净化绝缘子 | 第31-39页 |
| ·清扫 | 第31-32页 |
| ·带电水冲洗法 | 第32-39页 |
| ·带电水冲洗基本物理过程 | 第32-33页 |
| ·水冲沈闪络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33-34页 |
| ·控制水冲洗的“临界盐密”值 | 第34-35页 |
| ·主绝缘——水柱的特性 | 第35页 |
| ·保证人身安全的基本要求 | 第35-36页 |
| ·保护设备安全注意事项 | 第36-38页 |
| ·常用水冲洗设备及冲洗方式 | 第38-39页 |
| ·喷涂防污闪涂料 | 第39-43页 |
| ·概述 | 第39页 |
| ·有涂料绝缘子的防污闪机理 | 第39-40页 |
| ·防污闪涂料应具有的基本性能 | 第40-41页 |
| ·室温硫化硅橡胶(RTV)涂料 | 第41-43页 |
| ·加装防污闪辅助伞裙 | 第43-46页 |
| ·增爬裙及其作用 | 第43页 |
| ·增爬裙和粘合剂的性能 | 第43-44页 |
| ·增爬裙装设的片数 | 第44-45页 |
| ·安装验收、运行维护与监测 | 第45-46页 |
| ·绝缘子检零 | 第46-47页 |
| 第四章 输变电设备绝缘子、RTV和增爬裙的性能分析 | 第47-52页 |
| ·绝缘子的特点及运行情况 | 第47-49页 |
| ·盘形瓷绝缘子 | 第47页 |
| ·钢化玻璃绝缘子 | 第47-48页 |
| ·长棒型绝缘子 | 第48-49页 |
| ·绝缘子运行性能的比较 | 第49-50页 |
| ·影响绝缘子可靠性的主要因素 | 第50页 |
| ·RTV涂料及辅助伞裙的性能 | 第50-52页 |
| 第五章 长治电网防污闪实例分析 | 第52-61页 |
| ·电网及设备现状 | 第52页 |
| ·长治电力系统污区分布现状 | 第52-56页 |
| ·地形地貌 | 第52页 |
| ·气象特征 | 第52-53页 |
| ·环境特征 | 第53-54页 |
| ·盐密测量 | 第54-55页 |
| ·污区划分 | 第55-56页 |
| ·故障实例分析 | 第56页 |
| ·防污措施实施 | 第56-61页 |
| ·变电设备防污措施实施 | 第56-58页 |
| ·输电线路防污措施实施 | 第58-61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61-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
| 致谢 | 第64-65页 |
| 附录 | 第6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