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
郑重声明 | 第1-3页 |
内容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引言 | 第7-9页 |
第一部分 陪审制度的历史考察 | 第9-13页 |
一、国外陪审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 第9-10页 |
(一) 陪审制度的起源 | 第9页 |
(二) 陪审制度的演变 | 第9-10页 |
二、我国陪审制度的由来和演变 | 第10-13页 |
(一) 清末至旧中国的陪审制度 | 第10-11页 |
(二) 新中国的人民陪审员制度 | 第11-13页 |
第二部分 人民陪审员制度的意义和现状 | 第13-19页 |
一、人民陪审员制度的意义 | 第13-17页 |
(一) 有利于弘扬司法民主强化外部监督 | 第13-15页 |
(二) 有利于保障司法公正抑制司法腐败 | 第15-16页 |
(三) 有利于促进司法改革更新司法观念 | 第16页 |
(四) 有利于化解司法纠纷促进社会稳定 | 第16页 |
(五) 有利于减轻法官负担缓解法院压力 | 第16-17页 |
(六) 有利于弥补知识不足利用专家资源 | 第17页 |
二、人民陪审员制度的现状 | 第17-19页 |
(一) 《决定》产生的背景 | 第17页 |
(二) 《决定》实施的情况 | 第17-19页 |
第三部分 人民陪审员制度实施中的问题 | 第19-30页 |
一、人民陪审员的选任不够合理 | 第19-22页 |
(一) 选任方式存在的问题 | 第19-20页 |
(二) 选任对象存在的问题 | 第20-22页 |
二、人民陪审员的管理不够规范 | 第22-25页 |
(一) 人事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22-23页 |
(二) 案件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23-25页 |
三、人民陪审员的权责不尽一致 | 第25-28页 |
(一) 陪而不审和审而不议的现象依然存在 | 第25-26页 |
(二) 职责不明和角色错位的情况司空见惯 | 第26页 |
(三) 监督机制和错案追究的依据尚付阙如 | 第26-28页 |
四、人民陪审员的职责缺乏保障 | 第28-30页 |
(一) 人民陪审员履行职责的时间没有保障 | 第28-29页 |
(二) 人民陪审员履行职责的经费没有保障 | 第29-30页 |
第四部分 完善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建议 | 第30-43页 |
一、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有关立法 | 第30-31页 |
二、提高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可操作性 | 第31-37页 |
(一) 关于管理机构 | 第31-32页 |
(二) 关于选任对象 | 第32-33页 |
(三) 关于认识管理 | 第33-35页 |
(四) 关于参审案件 | 第35-37页 |
三、创造人民陪审员制度实施的条件 | 第37-39页 |
(一) 保证人民陪审员履行职务的时间 | 第37-38页 |
(二) 提供人民陪审员履行职务的经费 | 第38页 |
(三) 完善人民陪审员的年度考核制度 | 第38-39页 |
四、明确人民陪审员评议的对象范围 | 第39-40页 |
五、健全人民陪审员的监督惩处机制 | 第40-41页 |
六、加强人民陪审员的职业道德修养 | 第41页 |
七、消除人民陪审员制度的社会误解 | 第41-43页 |
(一) 强化民主意识 | 第41-42页 |
(二) 多做案例宣传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后记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