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型汽车制动系统结构分析及其设计方法研究
目录 | 第1-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2页 |
·课题的背景 | 第8-9页 |
·研究的意义及目的 | 第9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9页 |
·研究的目的 | 第9页 |
·国内外制动系的发展情况及研究趋势 | 第9-11页 |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1-12页 |
第二章 制动系统的结构分析 | 第12-25页 |
·制动系统的组成及分类 | 第13-14页 |
·制动系统的组成 | 第13页 |
·制动系统的分类 | 第13-14页 |
·制动器 | 第14-21页 |
·鼓式制动器 | 第14-18页 |
·轮缸式制动器 | 第15-18页 |
·凸轮式领从蹄制动器 | 第18页 |
·盘式制动器 | 第18-21页 |
·钳盘式制动器 | 第19页 |
·全盘式制动器 | 第19-21页 |
·气压制动系统 | 第21-22页 |
·辅助制动系统 | 第22-23页 |
·总结 | 第23-25页 |
第三章 汽车的制动性 | 第25-43页 |
·制动性的评价指标 | 第25页 |
·车轮上所受的制动力 | 第25-27页 |
·地面制动力 | 第25-26页 |
·制动器制动力 | 第26页 |
·地面制动力、制动器制动力与附着力之间的关系 | 第26-27页 |
·汽车的制动效能及其恒定性 | 第27-32页 |
·制动距离与制动减速度 | 第27-28页 |
·制动距离的分析 | 第28-30页 |
·制动效能的恒定性 | 第30-32页 |
·轴间制动力分配 | 第32-38页 |
·理想的前、后制动器制动力分配 | 第33-35页 |
·具有固定比值的前、后制动器制动力与同步附着系数 | 第35-36页 |
·汽车在各种路面上制动过程分析 | 第36-38页 |
·制动时的稳定性 | 第38-42页 |
·制动时后轴侧滑与前轴丧失转向能力分析 | 第38-40页 |
·汽车载荷的影响 | 第40页 |
·实际制动力分配曲线向理想分配曲线接近的途径 | 第40-42页 |
·制动防抱死装置 | 第42-43页 |
第四章 制动系统设计及分析软件开发 | 第43-55页 |
·软件开发概论 | 第43-45页 |
·传统设计方法及开发汽车制动设计软件的必要性 | 第43-44页 |
·传统设计方法 | 第43页 |
·开发汽车制动设计软件的必要性 | 第43-44页 |
·汽车制动系统设计软件的设计目标和依据 | 第44页 |
·汽车制动系统方案设计流程的优化 | 第44-45页 |
·软件开发 | 第45-53页 |
·软件的组成 | 第46-52页 |
·制动器设计模块 | 第46-47页 |
·汽车轴间制动力分配模块 | 第47-48页 |
·制动性能预测模块 | 第48-50页 |
·驱动机构设计模块 | 第50-51页 |
·制动仿真模块 | 第51-52页 |
·软件的其它功能 | 第52-53页 |
·文件操作模块和结果打印模块 | 第52页 |
·ECE制动法规制动力分配界限模块 | 第52页 |
·数据库模块 | 第52-53页 |
·本章小节 | 第53-55页 |
第五章 制动系统性能仿真研究 | 第55-65页 |
·汽车制动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55-59页 |
·制动方程式的导出 | 第55-58页 |
·制动方程式的解法 | 第58-59页 |
·制动仿真 | 第59-65页 |
·仿真参数输入 | 第59-60页 |
·计算结果 | 第60-62页 |
·制动系统的Matlab联合仿真 | 第62-65页 |
·联合仿真技术 | 第62-63页 |
·汽车制动系统的联合仿真 | 第63-65页 |
第六章 结论及建议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