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植物寄生线虫的生物防治及分子生态学研究进展 | 第1-29页 |
1 植物寄生线虫 | 第12-15页 |
·线虫的重要性 | 第12页 |
·植物寄生线虫的类群 | 第12-13页 |
·大豆胞囊线虫 | 第13-14页 |
·植物寄生线虫防治现状 | 第14-15页 |
2 植物寄生线虫的生物防治 | 第15-17页 |
·线虫生防细菌 | 第15-16页 |
·食线虫真菌 | 第16-17页 |
3 线虫内寄生真菌被毛孢 | 第17-20页 |
·被毛孢种类 | 第17-18页 |
·变异性 | 第18页 |
·生态学 | 第18-19页 |
·生防效果 | 第19-20页 |
4 分子生态学 | 第20-26页 |
·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 | 第21-24页 |
·GFP基因标记 | 第24-26页 |
5 本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 第26-29页 |
·研究目的 | 第26-27页 |
·研究内容 | 第27-29页 |
第二章 食线虫被毛孢及相关种的分类 | 第29-4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9-33页 |
·试验菌株 | 第29-31页 |
·培养基 | 第31页 |
·菌株的培养 | 第31页 |
·显微测量及照相 | 第31-32页 |
·真菌DNA的提取 | 第32页 |
·PCR扩增及测序 | 第32-33页 |
·序列分析 | 第3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3-41页 |
·线虫被毛孢与洛斯里被毛孢 | 第33-39页 |
·汤普森被毛孢与明尼苏达被毛孢的分类 | 第39-41页 |
3 讨论 | 第41-43页 |
第三章 明尼苏达被毛孢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体系的建立 | 第43-6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4-50页 |
·试验菌株及来源 | 第44-45页 |
·培养基及真菌的培养 | 第45-46页 |
·真菌DNA的提取及PCR扩增 | 第46页 |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体系的建立及优化 | 第46-48页 |
·制备定量标准曲线 | 第48-49页 |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土壤中明尼苏达被毛孢孢子的灵敏度 | 第49-5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0-58页 |
·实时荧光定量PCR引物及Taqman探针 | 第50-51页 |
·实时荧光定量PCR引物和Taqman探针的特异性 | 第51-52页 |
·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体系的优化 | 第52-56页 |
·定量标准曲线 | 第56-57页 |
·土壤中孢子灵敏度的检测 | 第57-58页 |
3 讨论 | 第58-60页 |
第四章 田间土壤样品中被毛孢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 | 第60-6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0-62页 |
·试验土壤样品 | 第60-61页 |
·线虫寄生率检测 | 第61页 |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 | 第61-6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2-64页 |
3 讨论 | 第64-66页 |
第五章 土壤环境因子对明尼苏达被毛孢动态影响 | 第66-7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6-69页 |
·实验材料 | 第66页 |
·培养基 | 第66-67页 |
·真菌的培养及收集 | 第67页 |
·大豆胞囊线虫二龄幼虫的制备 | 第67页 |
·土壤的处理 | 第67-68页 |
·试管土实验 | 第68页 |
·真菌对线虫的寄生率测定 | 第68页 |
·试管土中明尼苏达被毛孢DNA含量的测定 | 第68-6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9-71页 |
·土壤温度对明尼苏达被毛孢的生长及其对线虫寄生性的影响 | 第69-70页 |
·土壤湿度对明尼苏达被毛孢的生长及其对线虫寄生性的影响 | 第70页 |
·土壤质地对明尼苏达被毛孢的生长及其对线虫寄生性的影响 | 第70-71页 |
3 讨论 | 第71-74页 |
·明尼苏达被毛孢的生物学和生态学 | 第71-72页 |
·土壤温度对明尼苏达被毛孢的影响 | 第72页 |
·土壤湿度对明尼苏达被毛孢的影响 | 第72-73页 |
·土壤质地对明尼苏达被毛孢的影响 | 第73-74页 |
结论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7页 |
论文缩略词表 | 第87-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
作者简历 | 第89-90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