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7页 |
引言 | 第7-11页 |
一 现代性问题与主体性哲学的渊源 | 第11-23页 |
(一) 现代性概念的语源与哲学释义 | 第11-14页 |
(二) 现代性的哲学奠基:启蒙的主体性 | 第14-16页 |
(三) 现代性中主体性确立的意义 | 第16-19页 |
1、科学理性的推崇与世界的祛魅 | 第17-18页 |
2、社会文化和生活的自主性 | 第18页 |
3、确立了人类自由与进步的乐观主义信念 | 第18-19页 |
(四) 主体性的双重意义与现代性的困境 | 第19-23页 |
二 马克思哲学:现代性追求与主体性关怀 | 第23-44页 |
(一) 马克思:一位现代哲学家及其现代精神气质 | 第23-26页 |
(二) 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主旨:颠覆主体性形而上学 | 第26-34页 |
1、以人的生活世界的基础颠覆主体性形而上学 | 第27-31页 |
2、以人的自由价值颠覆现实化于生活世界的形而上学 | 第31-34页 |
(三) 实践主体的确立与马克思现代性的重建 | 第34-44页 |
1、实践主体的确立与人的自由发展 | 第35-39页 |
2、实践主体奠基现代性的维度 | 第39-44页 |
三 马克思与后现代的相遇以及中国现代性问题 | 第44-59页 |
(一) 后现代之“超越现代性”:否定和解构主体 | 第44-48页 |
(二) 马克思对后现代的超越以及现实启示 | 第48-51页 |
(三) 中国现代性问题与主体的当代命运 | 第51-59页 |
1、中国的现代化与现代性:个体主体意识的缺乏 | 第51-54页 |
2、中国现代性的主题:立足国情,呼唤主体意识 | 第54-59页 |
结语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附录 | 第62-63页 |
后记 | 第63-64页 |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 第64页 |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