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药学论文--中药化学论文

彭泽贝母的药效物质基础及贝杏甘双层含片制备研究

中文摘要第1-7页
英文摘要第7-9页
缩略语第9-10页
第一部分 引言第10-13页
 一、概况第10页
 二、立题依据第10-12页
 三、实验方案设计第12-13页
第二部分 彭泽贝母化学成分的研究第13-44页
 一、概述第13-17页
 二、化合物的结构鉴定第17-33页
  (一) 新化合物的结构鉴定第17-29页
  (二) 已知化合物的结构鉴定第29-33页
 三、实验部分第33-44页
  (一) 实验材料第33页
  (二) 彭泽贝母化学成分的提取与分离第33-37页
  (三) 化合物鉴定数据第37-44页
第三部分 彭泽贝母药理活性的研究第44-63页
 一、彭泽贝母不同提取部位祛痰止咳作用的研究第44-47页
  (一) 实验材料第44页
  (二) 彭泽贝母不同提取部位对小鼠祛痰作用的研究第44-46页
  (三) 彭泽贝母不同提取部位对小鼠止咳作用的研究第46-47页
 二、彭泽贝母有效成分贝母辛、浙贝甲素的作用机理研究第47-61页
  (一) 贝母辛对乙酰胆碱收缩大鼠离体气管平滑肌的影响第47-50页
  (二) 贝母辛对乙酰胆碱收缩豚鼠离体气管平滑肌的影响第50-52页
  (三) 贝母辛对组胺收缩豚鼠离体气管平滑肌的影响第52-53页
  (四) 贝母辛、浙贝甲素对CaCl_2量效曲线的影响第53-55页
  (五) 贝母辛、浙贝甲素对Ach两相收缩作用的影响第55-57页
  (六) 贝母辛、浙贝甲素对β受体的作用第57-59页
  (七) 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对贝母辛、浙贝甲素舒张气管平滑肌的影响第59-61页
 三、结果与讨论第61-63页
第四部分 彭泽贝母采收时间与干燥工艺研究第63-106页
 一、彭泽贝母最佳采收时间的研究-通过指纹图谱方法的考察第63-98页
  (一) 实验材料第63-64页
  (二) 实验方法第64-73页
  (三) 实验结果第73-88页
  (四) 指纹图谱中各峰的初步归属第88-93页
  (五) 彭泽贝母与川贝母和浙贝母的比较第93-94页
  (六) 不同生长年限彭泽贝母中浙贝甲素、浙贝乙素的含量测定第94-95页
  (七) 结果与讨论第95-98页
 二、彭泽贝母干燥工艺初步考察第98-106页
  (一) 实验材料第98-99页
  (二) 实验方法第99-103页
  (三) 研究内容与结果第103-104页
  (四) 结果与讨论第104-106页
第五部分 贝杏甘双层含片的制备第106-115页
 一、贝杏甘含片的中药处方及剂量折算第106-108页
  (一) 处方、命名与方解第106页
  (二) 命名依据第106页
  (三) 处方分析第106-107页
  (四) 剂型选择第107页
  (五) 计量单位推算第107-108页
 二、贝杏甘含片的制备工艺研究第108-114页
  (一) 实验材料第108-109页
  (二) 工艺路线的选择第109-110页
  (三) 成型工艺第110-114页
 三、结果与讨论第114-115页
第六部分 结论第115-117页
参考文献第117-120页
致谢第120-121页
附录第121-215页
 (一) 综述第122-162页
 (二) 结构鉴定图谱第162-207页
 (三) 彭泽贝母样品色谱图第207-214页
 (四)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论著及科研和获得奖励及申请的专利情况第214-215页

论文共21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鼠移植心脏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下一篇:基于防火墙的网络实时计费系统的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