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土力学、地基基础工程论文--各类型土与地基论文--软土与地基论文

软粘土中桩土共同作用模型试验与机理研究

第一章 绪论第1-24页
   ·桩土共同作用第10-12页
   ·桩土共同作用研究现状第12-22页
   ·论文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第22-24页
第二章 软粘土的工程特性第24-45页
   ·组成第24-31页
     ·液相和气相第24-25页
     ·固相第25-31页
   ·微结构第31-35页
   ·结构性第35-40页
   ·物理力学特性第40-42页
   ·弹塑性第42-44页
   ·小结第44-45页
第三章 桩-土共同作用模型试验研究第45-91页
   ·相似原理第45-47页
     ·相似原理第45-46页
     ·试验相似常数第46-47页
   ·试验目的与方法第47-52页
     ·试验目的第47-48页
     ·试验方案第48页
     ·仪器设备第48-49页
     ·试验过程第49-51页
     ·误差分析第51-52页
     ·数据处理第52页
   ·单桩模型试验第52-64页
     ·承台板静载试验第53-54页
     ·单桩模型试验第54-59页
     ·承台-单桩模型试验第59-63页
     ·承台板、单桩和带台单桩试验结果比较第63-64页
   ·承台-双桩模型试验第64-73页
     ·沉降规律第65-66页
     ·荷载分担第66-67页
     ·桩身轴力与桩侧摩阻力第67-69页
     ·板外土体沉降特性第69-71页
     ·桩间土体沉降特性第71-73页
   ·承台-四桩模型试验第73-82页
     ·沉降规律第74-75页
     ·荷载分担第75-76页
     ·桩身轴力与桩侧摩阻力第76-78页
     ·板外土体沉降特性第78-79页
     ·桩间土体沉降特性第79-82页
   ·承台-九桩模型试验第82-90页
     ·沉降规律第82-83页
     ·荷载分担第83-84页
     ·桩身轴力与桩侧摩阻力第84-86页
     ·板外土体沉降特性第86-88页
     ·桩间土体沉降特性第88-90页
   ·小结第90-91页
第四章 单桩-土相互作用研究第91-108页
   ·单桩荷载传递分析法第91-94页
   ·单桩承载性能研究第94-104页
     ·桩土荷载传递第94-95页
     ·剪应力区第95-100页
     ·张应力区第100-104页
   ·承台-单桩共同作用研究第104-107页
     ·复合应力区第105-107页
     ·剪应力区第107页
     ·张应力区第107页
   ·小节第107-108页
第五章 群桩-土共同作用机理研究第108-138页
   ·概述第108-109页
   ·群桩荷载传递分析法第109-112页
   ·承台-双桩共同作用研究第112-126页
     ·压缩区第113-117页
     ·拱效应区第117-126页
     ·剪应力区第126页
     ·张应力区第126页
   ·承台-群桩共同作用研究第126-136页
     ·压缩区第126-127页
     ·壳效应区第127-136页
     ·剪应力区第136页
     ·张应力区第136页
   ·小结第136-138页
第六章 工程应用研究第138-144页
   ·概述第138-139页
   ·桩筏基础第139-140页
   ·加层分析第140-141页
   ·抽桩分析第141-142页
   ·基础改型第142-143页
   ·小结第143-144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44-147页
   ·结论第144-145页
   ·展望第145-147页
参考文献第147-155页
致谢第155-156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56页

论文共1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饱和度信息和人工神经网络的汽车牌照定位
下一篇:热回收式热泵的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