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型灌区构建原理及关键技术研究
前言 | 第1-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5页 |
1. 绪论 | 第15-43页 |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5-25页 |
·灌区在农业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 第15-17页 |
·传统灌区建设的基本特征 | 第17-19页 |
·传统灌区对水生态系统的影响分析 | 第19-22页 |
·生态型灌区建设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 第22-23页 |
·生态型灌区建设的意义 | 第23-25页 |
·国内外灌区研究和建设的演变过程 | 第25-38页 |
·国外灌区研究和建设分析 | 第25-26页 |
·我国灌区研究和建设分析 | 第26-34页 |
·国内外灌区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 第34-38页 |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38-39页 |
·研究方法及手段 | 第39-42页 |
·研究方法 | 第39-40页 |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40-42页 |
·论文的创新点 | 第42-43页 |
2. 生态型灌区建设的基本原理 | 第43-55页 |
·生态型灌区的定义和特征 | 第43-44页 |
·河网水动力系统净污原理 | 第44-45页 |
·水生植物净污原理 | 第45-48页 |
·水生植物的净化作用 | 第45-47页 |
·水生植物的净污原理 | 第47-48页 |
·水生动物净污原理 | 第48-50页 |
·水生动物净化的作用 | 第48-49页 |
·水生动物的净污机理 | 第49-50页 |
·水体微生物净污原理 | 第50-51页 |
·水体微生物的净污作用 | 第50页 |
·水体微生物的净污机理 | 第50-51页 |
·灌区生物多样性 | 第51-52页 |
·灌区斑块景观生态学原理 | 第52-55页 |
3. 生态型灌区构建模式 | 第55-71页 |
·构建原则 | 第55-60页 |
·灌排系统水资源循环利用模式(水体循环灌溉) | 第60-61页 |
·灌区景观布局 | 第61-62页 |
·沟渠空间形态构建 | 第62页 |
·沟渠断面形式构建 | 第62-64页 |
·沟渠防渗技术及生态化形式 | 第64-67页 |
·沟渠生态护坡形式 | 第67-69页 |
·灌区调蓄塘库形态构建 | 第69页 |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4. 灌区生态型沟渠河道构建技术 | 第71-97页 |
·概述 | 第71页 |
·灌区生态型沟渠河道建设技术框架体系 | 第71-72页 |
·灌区生态型沟渠河流形态和功能构建 | 第72-79页 |
·灌区生态型河道空间形态和断面形式 | 第72-74页 |
·灌区河道生态流量、水位和水量控制技术 | 第74-75页 |
·灌区沟渠河道农业面源净化能力提高技术 | 第75-77页 |
·灌区沟渠河道生态型河床和生境条件构建技术 | 第77-79页 |
·灌区生态型沟渠河流护岸技术 | 第79-97页 |
·灌区骨干性河道防边坡侵蚀生态护岸技术 | 第80-85页 |
·灌区骨干性水位变幅较大河道生态型护岸 | 第85-86页 |
·灌区骨干性排水沟道和河道的生态型护岸 | 第86-89页 |
·灌区面源污染比较严重沟河的生态型护岸 | 第89-91页 |
·灌区防渗或半防渗渠道生态型护底和护岸 | 第91-92页 |
·灌区已有混凝土护岸河道生态改造工程 | 第92-95页 |
·灌区农业田间排水沟和积水塘生态系统构建 | 第95-97页 |
5. 灌区不同尺度沟渠水生植物净污规律研究 | 第97-128页 |
·研究目的 | 第97页 |
·灌区概况及试验沟渠选择 | 第97-101页 |
·实验区概述 | 第97-98页 |
·研究河段概况 | 第98-101页 |
·现场观测方法 | 第101-102页 |
·样本采集方法 | 第101-102页 |
·样品分析方法 | 第102页 |
·观测成果分析 | 第102-122页 |
·毛沟对氮、磷元素的截留与净化效果 | 第102-107页 |
·林渠对氮、磷元素的截留与净化效果 | 第107-113页 |
·龙华河对氮、磷元素的截留与净化效果 | 第113-117页 |
·西溪河对氮、磷元素的截留与净化效果 | 第117-122页 |
·不同尺度和水生植物生长条件下沟渠净污规律分析 | 第122-126页 |
·不同尺度的沟渠对氮的截留与净化效果比较 | 第122-125页 |
·不同尺度的沟渠对磷的截留与净化效果比较 | 第125-126页 |
·本章小结 | 第126-128页 |
6. 灌区沟渠不同断面形式净污规律研究 | 第128-135页 |
·研究目的 | 第128页 |
·断面形式及观测方法 | 第128-129页 |
·试验研究河段选择及简介 | 第128页 |
·观测试验研究方案 | 第128-129页 |
·观测成果分析 | 第129-130页 |
·磷衰减系数研究 | 第130-132页 |
·挺水植物带对磷削减效果分析 | 第132页 |
·挺水植物带对磷的削减量估算 | 第132-133页 |
·本章小结 | 第133-135页 |
7. 灌区水塘系统截污和净化机理研究 | 第135-161页 |
·研究目的 | 第135页 |
·水塘系统选择及观测方法 | 第135-138页 |
·试验区概况 | 第135-136页 |
·试验水塘概况 | 第136-138页 |
·水塘观测方法 | 第138页 |
·观测成果 | 第138-141页 |
·水塘水位与水塘水面面积关系 | 第138页 |
·水塘的周边植被及集水面积情况 | 第138-139页 |
·水塘生物群落调查 | 第139-141页 |
·水塘对氮、磷的截留及净化分析 | 第141-159页 |
·截留及衰减量(率)的计算方法 | 第141-142页 |
·水塘对氮的截留与净化 | 第142-150页 |
·对氮的截留及净化效果的综合比较 | 第150-152页 |
·水塘对磷的截留与净化 | 第152-157页 |
·对TP的截留及净化效果的综合比较 | 第157-159页 |
·本章小结 | 第159-161页 |
8. 生态型灌区建设模式应用研究 | 第161-169页 |
·应用灌区概况 | 第161-164页 |
·玛纳斯灌区概况 | 第161-163页 |
·玛纳斯河流以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 第163-164页 |
·灌区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 | 第164页 |
·灌区灌排系统规划和灌水技术 | 第164-165页 |
·沟渠及水库和水塘系统空间形态和断面形式 | 第165页 |
·灌区沟渠防渗工程分析 | 第165-166页 |
·生态型防渗沟渠断面构建 | 第166-168页 |
·构建原则 | 第166页 |
·生态护岸断面形式 | 第166-168页 |
·本章小结 | 第168-169页 |
9. 结论及研究展望 | 第169-172页 |
·结论 | 第169-170页 |
·研究展望 | 第170-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172-179页 |
致谢 | 第179-180页 |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获奖情况 | 第1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