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导论 | 第12-24页 |
一、课题的确立和意义 | 第12-14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结构 | 第18-22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二) 研究框架结构 | 第20-22页 |
四、创新之处和难点问题 | 第22-24页 |
(一) 创新之处 | 第22页 |
(二) 可能遇到的困难 | 第22-24页 |
第一章 知识和隐性知识 | 第24-45页 |
一、认识论的转向 | 第24-31页 |
(一) 认识论的发展之路 | 第25-26页 |
(二) 认识过程中人的主体性作用 | 第26-28页 |
(三) 人的非理性因素对于认识的作用 | 第28-30页 |
(四) 隐性知识的哲学解释 | 第30-31页 |
二、知识论的转型 | 第31-38页 |
(一) 知识概念的变化 | 第34-36页 |
(二) 知识的转型 | 第36-38页 |
三、隐性知识的分类 | 第38-44页 |
(一) 隐性知识的定义 | 第38-40页 |
(二) 隐性知识的分类方法 | 第40-44页 |
四、小结 | 第44-45页 |
第二章 波兰尼的隐性知识理论、隐性知识显性化思想 | 第45-75页 |
一、波兰尼其人 | 第45-47页 |
二、“隐性知识理论”产生的哲学背景 | 第47-50页 |
(一) 对理论的知识传统的反思 | 第47-48页 |
(二) 康德的第二次“哥白尼革命”的启发 | 第48-49页 |
(三) 非理性主义的引导 | 第49页 |
(四) 实证主义的拷问 | 第49-50页 |
三、波兰尼的隐性知识理论 | 第50-59页 |
(一) 人类知识的构成——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 第50-51页 |
(二) 隐性知识的优先性原则 | 第51-52页 |
(三) 隐性知识的三维互动 | 第52-56页 |
(四) 隐性知识显性化论述初步 | 第56-57页 |
(五) 隐性知识的性质 | 第57-59页 |
四、隐性知识论的心理学基础 | 第59-60页 |
(一) 格式塔心理学基础 | 第59-60页 |
(二) 发生认识论心理学基础 | 第60页 |
五、隐性知识理论的哲学意义 | 第60-67页 |
(一) 认识论方面的意义 | 第61-65页 |
(二) 和东方哲学之间的交融 | 第65-67页 |
六、隐性知识理论的发展与应用 | 第67-72页 |
(一) 人文社会科学意义 | 第67-69页 |
(二) 科学研究意义 | 第69-70页 |
(三) 教育学意义 | 第70-71页 |
(四) 管理科学意义 | 第71-72页 |
七、隐性知识研究工作不被重视的原因 | 第72-74页 |
八、小结 | 第74-75页 |
第三章 隐性知识显性化理论的发展、演变之路 | 第75-105页 |
一、隐性知识研究的四大哲学传统由来 | 第75-76页 |
二、现象学、解释学和后期维特根斯坦简介 | 第76-81页 |
(一) 现象学介绍 | 第76-78页 |
(二) 广义解释学介绍 | 第78-80页 |
(三) 后期维特根斯坦介绍 | 第80-81页 |
三、波兰尼传统和后期维特根斯坦传统思想综述 | 第81-87页 |
(一) 隐性知识概念的强、弱解释 | 第81-83页 |
(二) 人类知识的隐性根源 | 第83-85页 |
(三) 强隐性知识的特点 | 第85-87页 |
四、广义解释学传统思想综述 | 第87-92页 |
(一) 约翰内森与“非传递性理解” | 第88-91页 |
(二) 德莱福斯与“现象学层次” | 第91-92页 |
五、现象学传统思想综述 | 第92-101页 |
(一) “实质行动”的概念 | 第93页 |
(二) “身体”的时空交融 | 第93-94页 |
(三) 行动的社会维度 | 第94-95页 |
(四) 实质行动的动机 | 第95页 |
(五) 强调二个概念 | 第95-96页 |
(六) “实质行动”的隐性根源分析 | 第96-101页 |
六、几点初步的结论 | 第101-104页 |
七、小结 | 第104-105页 |
第四章 隐性知识显性化方法论 | 第105-153页 |
一、库恩的“范式理论” | 第106-108页 |
二、隐性知识研究的“范式转换” | 第108-116页 |
(一) 隐性知识显性化问题的研究环境发生变化,使得我们研究方法论的改变 | 第108-114页 |
(二) “范式”的定向作用,使我们在进行隐性知识研究“范式转换”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到后现代社会的基本特性 | 第114-116页 |
三、隐性知识管理概论 | 第116-127页 |
(一) 从知识管理的定义看隐性知识 | 第116-117页 |
(二) 隐性知识管理的发展概况 | 第117-120页 |
(三) 对“隐性知识”概念的进一步阐释 | 第120-122页 |
(四) 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的基本关系 | 第122-127页 |
四、隐性知识向显性化的迈进 | 第127-143页 |
(一) 隐性知识的转移过程 | 第127-130页 |
(二) 隐性知识显性化机制 | 第130-136页 |
(三) 影响隐性知识显性化的因素 | 第136-143页 |
五、隐性知识管理对管理科学理论的促进 | 第143-151页 |
(一) 管理科学的“文化管理”阶段 | 第144-147页 |
(二) “文化管理”的新视野 | 第147-151页 |
六、隐性知识显性化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 | 第151-152页 |
七、小结 | 第152-153页 |
第五章 隐性知识显性化问题的新挑战 | 第153-183页 |
一、后现代知识性质带给我们的伦理道德启示 | 第153-160页 |
(一) 从客观性到文化性的转变来看 | 第153-156页 |
(二) 从普遍性到境域性来看 | 第156-157页 |
(三) 从中心性到价值性来看 | 第157-160页 |
二、利用互联网实现隐性知识显性化 | 第160-169页 |
(一) 虚拟现实中的隐性知识显性化 | 第160-165页 |
(二) 高校教师的“学习型历史文献法” | 第165-166页 |
(三) 人工智能研究中隐性知识的阻隔 | 第166-167页 |
(四) 博客(Blog 或Weblog)技术对隐性知识显性化的促进作用 | 第167-169页 |
三、虚拟现实的伦理困惑 | 第169-174页 |
(一) 网络伦理的现状 | 第169-170页 |
(二) 网络伦理面临的困境 | 第170-172页 |
(三) 加强网络伦理建设的针对性措施 | 第172-174页 |
四、隐性知识显性化问题面临的新挑战 | 第174-182页 |
(一) 虚拟现实的本质 | 第174-176页 |
(二) 虚拟认识的本质 | 第176-177页 |
(三) 虚拟实践过程中主体性面临的困境 | 第177-179页 |
(四) 虚拟现实环境中隐性知识显性化的“失真”问题 | 第179-182页 |
五、小结 | 第182-183页 |
结语 | 第183-194页 |
一、库恩的“范式理论”为我们研究“隐性知识”,实现向显性化方向的“范式转换”提供了理论依据 | 第183-184页 |
二、对隐性知识及其显性化的研究,离不开知识的后现代背景 | 第184-185页 |
三、“隐性知识”的概念由波兰尼提出,但后来人却发展、超越了它 | 第185-187页 |
四、隐性知识难以显性化的文化道德制约因素 | 第187-189页 |
五、隐性知识管理对“文化管理”模式发展的推动作用 | 第189-194页 |
参考文献目录 | 第194-202页 |
一、著作 | 第194-197页 |
二、论文 | 第197-199页 |
三、外国文献 | 第199-20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202-203页 |
附录一、高校隐性知识的识别与管理评判标准 | 第203-212页 |
附录二、知识管理视野下的高校隐性知识管理 | 第212-220页 |
后记 | 第2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