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提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引言 | 第6-7页 |
第一部分 招收学生徇私舞弊罪概述 | 第7-16页 |
一、招收学生徇私舞弊罪的立法背景及法律规定 | 第7-10页 |
(一) 中国古代相关罪名立法 | 第7-8页 |
(二) 招收学生徇私舞弊罪的立法背景与法律规定 | 第8-10页 |
二、招收学生徇私舞弊行为非正当性的法理思考 | 第10-16页 |
(一) 公民受教育权解析 | 第10-12页 |
(二) 招收权的合理限制 | 第12-16页 |
第二部分 招收学生徇私舞弊罪“学生”范围的界定 | 第16-22页 |
一、“学生”范围界定的现状 | 第16-17页 |
二、刑法适用解释的方法 | 第17-19页 |
三、“学生”范围界定的讨论 | 第19-22页 |
第三部分 招收学生徇私舞弊罪的主体界定 | 第22-34页 |
一、主体界定面临的困境 | 第22-23页 |
二、有权解释的缺陷 | 第23-25页 |
三、学说综述及评析 | 第25-26页 |
四、招收学生徇私舞弊罪主体范围的界定 | 第26-34页 |
(一) 外国(地区)的立法经验 | 第26-29页 |
(二) 准确理解“公务人员”的本质特征 | 第29-31页 |
(三) 对刑法第九章渎职罪主体的再定义 | 第31-32页 |
(四) 招收学生徇私舞弊罪主体的具体界定 | 第32-34页 |
第四部分 关于“徇私舞弊”与“情节严重” | 第34-41页 |
一、招收学生徇私舞弊罪的罪状缺陷 | 第34-35页 |
(一) 准确确定罪状的重要意义 | 第34页 |
(二) 将“徇私舞弊”与“情节严重”列入罪状的缺陷 | 第34-35页 |
二、关于“徇私舞弊” | 第35-38页 |
(一) “徇私”的内涵 | 第35-37页 |
(二) 删除“徇私舞弊”罪状的建议及理由 | 第37-38页 |
三、关于“情节严重” | 第38-41页 |
(一) 高检院有关司法解释的规定 | 第38-39页 |
(二) 删除“情节严重”罪状的建议及理由 | 第39-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