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独立电源技术(直接发电)论文--化学电源、电池、燃料电池论文--燃料电池论文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微孔层制备方法的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37页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及其中的极化现象第10-14页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结构及工作原理第10-12页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中的极化现象第12-14页
   ·气体扩散层的结构及其中的水/气“双相流”第14-24页
     ·GDL 的“双层”结构第14-15页
     ·气体扩散层中的水/气“双相流”第15-20页
       ·GDL 中水的传质第16-19页
       ·GDL 中反应气的传质第19-20页
     ·MPL 的“水管理”机制第20-24页
   ·GDL 的制备及实验研究第24-31页
     ·GDL 的制备第24-26页
       ·支撑层材料选择及疏水化处理第25-26页
       ·微孔层的制备方法第26页
     ·GDL 的实验研究第26-28页
     ·表征GDL 物理化学性质的方法第28-31页
       ·流体传输性第28-29页
       ·孔结构表征第29-30页
       ·接触角测定第30页
       ·导电性测定第30-31页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31-32页
 参考文献第32-37页
第二章 实验第37-48页
   ·电极制备第37-39页
     ·碳纸的憎水处理第37页
     ·干法MPL 制备过程第37-38页
     ·湿法MPL 制备过程第38页
     ·薄层干法MPL 制备过程第38页
     ·阳极制备过程第38-39页
     ·阴极制备过程第39页
     ·膜电极的热压工艺第39页
   ·电池操作过程第39-42页
     ·电池组装第39-40页
     ·评价装置第40-41页
     ·电池极化曲线的测量第41-42页
   ·分析、评价手段第42-47页
     ·扫描电镜第42页
     ·气体渗透系数测量第42-43页
     ·接触角测定第43页
     ·导电性测定第43-44页
     ·孔隙率测定第44-46页
     ·物理吸附测试第46页
     ·压汞孔结构测定第46页
     ·MPL 表面疏水性实验第46-47页
 参考文献第47-48页
第三章 PEMFC 中微孔层的干法制备第48-70页
   ·MPL 中碳黑粉末的担量对电池输出性能的影响第49-55页
     ·氢-空燃料电池第49-53页
     ·氢-氧燃料电池第53-55页
   ·MPL 中PTFE 的含量对电池输出性能的影响第55-58页
   ·支撑层中的PTFE 含量对电池输出性能的影响第58-64页
     ·经PTFE 疏水化处理的碳纸的表面形貌和电阻率第58-61页
     ·基于具有不同PTFE 含量碳纸的PEMFC 单电池的极化曲线第61-64页
   ·用干法制备MPL 的电池性能重现性第64-65页
   ·本章小结第65-67页
 参考文献第67-70页
第四章 PEMFC 中微孔层的干法制备与湿法制备的比较研究第70-106页
   ·实验结果第70-100页
     ·基于干法MPL 和湿法MPL 的PEMFC 单电池输出性能比较第71-85页
       ·MPL 中碳粉的担量对氢-空气燃料电池输出性能的影响第71-73页
       ·空气中氧的利用率对氢-空气燃料电池输出性能的影响第73-75页
       ·阴极反应气的增湿温度对氢-空气燃料电池输出性能的影响第75-81页
       ·干法MPL 的厚度对电池输出性能的影响第81-85页
     ·对基于干法MPL 和湿法MPL 的GDL 的表征第85-100页
       ·SEM 图像第85-90页
       ·孔隙率第90-91页
       ·原料粉末孔结构比较第91-93页
       ·GDL 中的孔径分布第93-96页
       ·基于干法MPL 和湿法MPL 的GDL 中的气体渗透率第96-97页
       ·基于干法MPL 和湿法MPL 的GDL 的电阻率第97-98页
       ·干法MPL 和湿法MPL 表面疏水性的比较第98-100页
   ·GDL 中的孔径分布对其中水、气传质的影响第100-101页
   ·本章小结第101-103页
 参考文献第103-106页
第五章 结论第106-108页
作者简介第108页
发表文章目录第108-110页
致谢第110页

论文共11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鼠伏隔核毁损后记忆与行为的变化
下一篇:基于GSM的水情数据自动采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