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英文缩略词 | 第8-9页 |
| 前言 | 第9-10页 |
| 祖国医学论治肺心病 | 第10-15页 |
| 1.历史沿革 | 第10页 |
| 2.症状描述 | 第10-11页 |
| 3.病因病机 | 第11-12页 |
| 4.治法方药 | 第12-14页 |
| 5.预后及转归 | 第14-15页 |
| 肺心病中医药现代研究近况 | 第15-29页 |
| 1.对病因的认识 | 第15页 |
| 2.对病机的认识 | 第15-18页 |
| ·肺气闭郁、痰浊内生 | 第16页 |
| ·痰瘀伏肺 | 第16页 |
| ·痰热阻肺 | 第16页 |
| ·痰热阻肺、气滞血瘀 | 第16-17页 |
| ·气虚血瘀 | 第17页 |
| ·气阴不足、痰瘀内阻 | 第17页 |
| ·气阴亏虚、痰浊上泛 | 第17页 |
| ·肺阳虚衰 | 第17页 |
| ·阳虚痰瘀 | 第17-18页 |
| ·脏腑虚衰、痰瘀阻肺 | 第18页 |
| 3.证型研究 | 第18-19页 |
| ·会议研究 | 第18-19页 |
| ·各地研究概况 | 第19页 |
| 4.辨证分型治疗 | 第19-22页 |
| ·分期辨证论治 | 第19-20页 |
| ·直接辨证 | 第20-22页 |
| 5.治则治法研究 | 第22-27页 |
| ·活血化瘀法 | 第22-24页 |
| ·通腑泄浊法 | 第24-25页 |
| ·清热解毒法 | 第25页 |
| ·通里攻下,活血化瘀法 | 第25页 |
| ·养阴生津法 | 第25-26页 |
| ·补肺益肾法 | 第26页 |
| ·清肺健脾法 | 第26页 |
| ·温阳化饮法 | 第26页 |
| ·宣肺利水法 | 第26-27页 |
| ·其他治法 | 第27页 |
| 6.中药注射剂研究 | 第27-28页 |
| 7.小结 | 第28-29页 |
|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现代医学研究概况 | 第29-38页 |
| 1.流行病学研究 | 第29页 |
| 2.病理生理研究 | 第29-32页 |
| ·肺动脉高压的形成 | 第29-31页 |
| ·心脏负荷的增加 | 第31-32页 |
| ·多脏器功能损害 | 第32页 |
| 3.治疗研究 | 第32-37页 |
| ·急性发作期的治疗 | 第32-36页 |
| ·缓解期的治疗 | 第36-37页 |
| 4.小结 | 第37-38页 |
| 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方案对肺心病急性发作期临床疗效总结 | 第38-68页 |
| 1.研究目的 | 第38页 |
| 2.课题来源 | 第38页 |
| 3.合格受试对象的选择 | 第38-40页 |
| ·诊断标准 | 第38-39页 |
| ·纳入标准 | 第39页 |
| ·排除标准 | 第39页 |
| ·剔除病例、脱落病例标准及其资料的处理 | 第39-40页 |
| 4.研究设计 | 第40-46页 |
| ·基本设计方案 | 第40页 |
| ·病例来源 | 第40页 |
| ·分组方法 | 第40-41页 |
| ·随机化方法 | 第41页 |
| ·治疗方法 | 第41-42页 |
| ·治疗疗程 | 第42页 |
| ·观察项目及评分标准 | 第42-45页 |
| ·疗效评定方法 | 第45页 |
| ·统计学处理 | 第45页 |
| ·质量控制 | 第45-46页 |
| 5.结果 | 第46-55页 |
| ·病人基础资料 | 第46页 |
| ·基线齐性比较 | 第46-48页 |
| ·治疗结果 | 第48-55页 |
|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记录 | 第55页 |
| 6.讨论 | 第55-67页 |
| ·前期工作基础 | 第55页 |
| ·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的疗效性及安全性分析 | 第55-57页 |
| ·导师陈绍宏教授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的思想 | 第57-62页 |
| ·组方分析 | 第62-63页 |
| ·综合治疗方案对肺心病急性期作用机制探讨 | 第63-67页 |
| 7.结论 | 第67页 |
| 8.问题及展望 | 第67-68页 |
| 致谢 | 第68-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80页 |
| 附件 | 第80-87页 |
| 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 第87-88页 |
| 声明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