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25页 |
| ·邻苯基苯酚及其应用 | 第10页 |
| ·邻苯基苯酚的生产与市场状况 | 第10-12页 |
| ·邻苯基苯酚的生产技术概述 | 第12-16页 |
| ·联苯抱氧法 | 第13页 |
| ·氨基联苯重氮化水解法 | 第13-14页 |
| ·联苯磺化碱熔法 | 第14页 |
| ·苯酚法 | 第14-15页 |
| ·环己酮二聚脱氢法 | 第15-16页 |
| ·环己酮二聚体脱氢反应及催化剂 | 第16-21页 |
| ·环己酮二聚体脱氢制邻苯基苯酚的反应原理 | 第16页 |
| ·脱氢反应对催化剂的要求 | 第16-17页 |
| ·环己酮二聚体脱氢催化剂的研究现状 | 第17-21页 |
|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任务和意义 | 第21-22页 |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22-25页 |
| 第2章 环己酮二聚体脱氢催化剂制备的科学基础 | 第25-38页 |
| ·浸渍法简介 | 第26-31页 |
| ·浸渍基本原理 | 第27页 |
| ·浸渍过程的影响因素 | 第27-29页 |
| ·竞争吸附作用 | 第29页 |
| ·超声波简介 | 第29-31页 |
| ·催化剂的热处理 | 第31-32页 |
| ·干燥 | 第31页 |
| ·焙烧 | 第31-32页 |
| ·还原 | 第32页 |
| ·环己酮二聚体脱氢催化剂载体的选择及性质 | 第32-36页 |
| ·环己酮二聚体脱氢催化剂载体的选择 | 第32-34页 |
| ·γ-Al_2O_3 载体性质 | 第34页 |
| ·氯铂酸在载体γ-Al_2O_3 上的吸附 | 第34-36页 |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36-38页 |
| 第3章 实验方法 | 第38-45页 |
| ·实验原料及仪器 | 第38-39页 |
| ·实验原料 | 第38页 |
| ·实验仪器 | 第38-39页 |
| ·催化剂的制备 | 第39-40页 |
| ·准备工作 | 第39页 |
| ·催化剂的制备 | 第39-40页 |
| ·催化剂活性评价 | 第40-42页 |
| ·产物分析方法 | 第42-43页 |
| ·催化剂的表征 | 第43-44页 |
| ·催化剂比表面、孔容和孔径分布 | 第44页 |
| ·X 射线(XRD) | 第44页 |
| ·扫描电镜(SEM) | 第44页 |
| ·电子探针扫描(DFM) | 第44页 |
| ·程序升温还原(TPR) | 第44页 |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44-45页 |
| 第4章 环己酮二聚体脱氢催化剂的制备及活性考察 | 第45-57页 |
| ·脱氢催化剂的制备方案 | 第45-47页 |
| ·制备方法的确定 | 第45-46页 |
| ·浸渍液浓度的确定 | 第46页 |
| ·竞争吸附剂盐酸的加入量的确定 | 第46-47页 |
| ·助催化剂的确定 | 第47页 |
| ·催化剂活性考察 | 第47-55页 |
| ·制备方法的影响 | 第47-51页 |
| ·浸渍液浓度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 第51-52页 |
| ·竞争吸附剂盐酸加入量的影响 | 第52-54页 |
| ·助催化剂的影响 | 第54-55页 |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56-57页 |
| 第5章 焙烧温度对催化剂脱氢活性的影响 | 第57-65页 |
| ·焙烧温度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 第57-58页 |
| ·不同焙烧温度下的催化剂的表征 | 第58-63页 |
| ·不同焙烧温度制备的催化剂的XRD 分析 | 第58-60页 |
| ·不同焙烧温度制备的催化剂的SEM 分析 | 第60-61页 |
| ·不同焙烧温度制备的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孔容和孔径分布 | 第61-62页 |
| ·不同焙烧温度对催化剂还原性的影响 | 第62-63页 |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64-65页 |
| 第6章 脱氢催化剂的稳定性与失活机理研究 | 第65-75页 |
| ·环己酮二聚体脱氢催化剂的稳定性实验 | 第65-67页 |
| ·环己酮二聚体脱氢催化剂的失活原因研究 | 第67-70页 |
| ·脱氢催化剂失活前、后的XRD 谱图 | 第67-68页 |
| ·脱氢催化剂失活前、后的表面积、孔容和孔径分布 | 第68-69页 |
| ·脱氢催化剂失活前、后的DFM 图片 | 第69-70页 |
| ·脱氢催化剂的再生 | 第70-73页 |
| ·再生后脱氢催化剂的表征 | 第71-73页 |
| ·再生后脱氢催化剂的活性考察 | 第73页 |
|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74-75页 |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5-77页 |
| 声明 | 第77-78页 |
| 致谢 | 第78-79页 |
| 附 录 | 第79-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