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第1页 |
一、我国公用事业垄断地位的取得 | 第8-15页 |
(一) 公用事业的认定 | 第9-10页 |
(二) 公用事业的特征 | 第10-12页 |
(三) 垄断经营的正当化依据 | 第12-13页 |
1.传统经济学理论的支持 | 第12页 |
2.现代经济学理论的支持 | 第12-13页 |
3.政治上的公共利益保护说支持 | 第13页 |
(四) 我国公用事业垄断的特点 | 第13-15页 |
二、我国公用事业竞争化改革的背景 | 第15-28页 |
(一) 反垄断发展的趋势 | 第15-19页 |
1.对垄断正当化理论依据的反思 | 第15-17页 |
2.我国公用事业行业垄断的弊端 | 第17-19页 |
(二) WTO框架下对公用事业垄断的法律规制和竞争的法律保障 | 第19-22页 |
1.WTO体制下的竞争规则对我国公用事业垄断的冲击 | 第19-21页 |
2.公用事业垄断的国外改革实践 | 第21-22页 |
(三) 公用事业有效竞争的法律追求 | 第22-28页 |
1.竞争化改革的法律选择 | 第22-23页 |
2.竞争化改革法律规制的原则 | 第23-26页 |
3.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 | 第26-28页 |
三、政府在公用事业竞争化改革中的责任 | 第28-42页 |
(一) 实行政企分离,赋予公用企业真正独立的法律地位 | 第28-31页 |
1.政企分离是规范公用企业市场行为的前提和关键 | 第28-29页 |
2.主要措施 | 第29-31页 |
(二) 公私伙伴关系(公共合作)的建立 | 第31-37页 |
1.引入竞争机制,建立公私伙伴关系 | 第32-34页 |
2.公私伙伴关系的实现方式 | 第34-37页 |
(三) 政府管制的主要内容 | 第37-42页 |
1.市场准入管制 | 第37-39页 |
2.价格管制 | 第39-41页 |
3.信息披露制度 | 第41-42页 |
四、公用事业的反垄断法规制 | 第42-51页 |
(一) 豁免范围的缩小 | 第42-45页 |
1.从豁免到介入 | 第42-44页 |
2.主要针对经济性垄断行为进行规制 | 第44-45页 |
(二) 对滥用优势地位的规制 | 第45-49页 |
1.市场支配地位的认定 | 第45-47页 |
2.对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认定 | 第47-49页 |
(三) 反垄断法对公用企业行为禁止的救济措施 | 第49-51页 |
1.建立专门反垄断执法机构 | 第49-50页 |
2.建立反垄断机构与公用事业监管机构的合作机制 | 第50页 |
3.反垄断法的救济途径 | 第50-51页 |
五、对政府管制的规制 | 第51-54页 |
(一) 规制管制机构的理论依据 | 第51-52页 |
(二) 以权力制衡为规制的出发点 | 第52-53页 |
(三) 规制模式的具体内容 | 第53-54页 |
结语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