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2页 |
| ·研究背景 | 第7页 |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7-9页 |
| ·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 ·本文主要工作和结构安排 | 第10-12页 |
| 第二章 超音速叶栅流场控制方程组及求解方法 | 第12-24页 |
| ·引言 | 第12页 |
| ·控制方程 | 第12-15页 |
| ·N-S 方程与欧拉方程 | 第12-14页 |
| ·时均法 | 第14页 |
| ·方程中湍流的处理方法 | 第14-15页 |
| ·空间离散 | 第15-16页 |
| ·粘性项 | 第15页 |
| ·非粘性项 | 第15-16页 |
| ·人工耗散 | 第16页 |
| ·时间离散:多阶Runge-Kutta 方法 | 第16-18页 |
| ·收敛技术 | 第18-22页 |
| ·隐式残差光顺 | 第18页 |
| ·多重网格技术 | 第18-22页 |
| ·湍流模型 | 第22-23页 |
|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 第三章 网格生成 | 第24-33页 |
| ·结构化网格 | 第24页 |
| ·非周期网格 | 第24页 |
| ·贴体网格生成的一般要求 | 第24-25页 |
| ·网格生成的加密技术 | 第25页 |
| ·叶栅流场的初始条件、边界条件 | 第25-28页 |
| 物面的边界条件 | 第26页 |
| 周期边界条件 | 第26页 |
| 远场的边界条件 | 第26页 |
| 连接性边界条件 | 第26-28页 |
| ·H-O-H 网格与H 网格的比较 | 第28-30页 |
| ·Y+的意义 | 第30-32页 |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 第四章 计算结果分析及讨论 | 第33-47页 |
| ·引言 | 第33页 |
| ·数值模拟和实验数据的比较 | 第33-34页 |
| ·栅距不变时,叶栅在不同压比下激波系、激波与附面层的相互作用 | 第34-39页 |
| ·不同压比下的压力等值线图对比分析 | 第34-35页 |
| ·Euler 方程是N-S 方程的比较 | 第35-37页 |
| ·激波与附面层的相互作用的进一步讨论 | 第37-39页 |
| ·压比相同时,叶栅在不同栅距下的激波系、激波与附面层的相互作用 | 第39-43页 |
| ·变压比流动分析 | 第43-45页 |
| ·关于动叶栅的简单讨论 | 第45页 |
|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 结论 | 第47-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