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1-11页 |
第一部分 反垄断法意义上的企业合并 | 第11-15页 |
一、企业合并的含义及其相关用语 | 第11-13页 |
(一) 企业合并的含义 | 第11页 |
(二) 企业并购 | 第11-12页 |
(三) 企业结合、企业集中、经营者并购 | 第12页 |
(四) 反垄断法意义上的企业合并 | 第12-13页 |
二、企业合并的类型 | 第13-15页 |
(一) 横向合并 | 第13-14页 |
(二) 纵向合并 | 第14页 |
(三) 混合合并 | 第14-15页 |
第二部分 世界各国反垄断法对企业合并监控立法的比较研究 | 第15-22页 |
一、美国反垄断法对企业合并的监控立法 | 第15-17页 |
二、德国反垄断法对企业合并的监控立法 | 第17-18页 |
三、欧盟反垄断法对企业合并的监控立法 | 第18-19页 |
四、日本反垄断法对企业合并的监控立法 | 第19-22页 |
第三部分 反垄断法监控企业合并的实质性标准 | 第22-37页 |
一、世界各国反垄断法监控企业合并的实质性标准概述 | 第22-24页 |
二、对“产生或加强市场支配地位”的界定 | 第24-31页 |
(一) 市场支配地位的含义 | 第24-25页 |
(二) 如何判定产生或加强市场支配地位 | 第25-29页 |
(三) 相关市场 | 第29-31页 |
三、对“严重地损害有效竞争”的界定 | 第31-34页 |
(一) 有效竞争 | 第32页 |
(二) 损害有效竞争与严重地损害有效竞争 | 第32-33页 |
(三) 如何判定严重地损害有效竞争 | 第33-34页 |
四、适用实质性标准的例外——豁免事由 | 第34-37页 |
(一) 中小企业之间的合并 | 第34页 |
(二) 有利于社会公共利益 | 第34-35页 |
(三) 改善竞争环境 | 第35页 |
(四) 避免企业破产 | 第35页 |
(五) 提高国际竞争力 | 第35-36页 |
(六) 提高经济效率 | 第36-37页 |
第四部分 关于我国反垄断法监控企业合并的若干立法建议及应采用的实质性标准 | 第37-50页 |
一、我国企业合并形势的分析 | 第37-38页 |
二、我国企业合并监控的立法现状及缺陷 | 第38-40页 |
三、关于我国反垄断法监控企业合并的若干立法建议 | 第40-42页 |
四、我国反垄断法监控企业合并应采用的实质性标准 | 第42-50页 |
结论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