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8页 |
第一章 荧光及荧光试剂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 第8-29页 |
1.1 发展简史 | 第8页 |
1.2 基本理论 | 第8-17页 |
1.2.1 荧光原理 | 第8-10页 |
1.2.2 荧光强度与入射光强度及溶液浓度的关系 | 第10页 |
1.2.3 荧光量子效率 | 第10-11页 |
1.2.4 荧光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 第11-14页 |
1.2.4.1 共轭π键体系 | 第11-12页 |
1.2.4.2 刚性平面结构 | 第12-13页 |
1.2.4.3 取代基的影响 | 第13-14页 |
1.2.5 环境因素对荧光光谱和荧光强度的影响 | 第14-16页 |
1.2.6 荧光试剂的选择 | 第16-17页 |
1.3 非荧光化合物的荧光检测 | 第17-18页 |
1.3.1 非荧光物质转变为荧光物质的方法 | 第17页 |
1.3.2 非荧光化合物的荧光检测及洗脱剂对荧光性质的影响 | 第17-18页 |
1.4 荧光试剂应用 | 第18-29页 |
1.4.1 荧光标记 | 第18-22页 |
1.4.2 柱前衍生化 | 第22-23页 |
1.4.3 柱后衍生化 | 第23页 |
1.4.4 衍生试剂的构成及要求 | 第23-24页 |
1.4.5 适用于检测胺类和氨基酸的常用柱前衍生化反应 | 第24-29页 |
1.4.5.1 磺酰化反应 | 第24-25页 |
1.4.5.2 芳香邻二醛类 | 第25-26页 |
1.4.5.3 异硫氰酸酯类 | 第26页 |
1.4.5.4 活性卤类 | 第26-27页 |
1.4.5.5 N-羟基琥珀酰亚胺活性酯类 | 第27页 |
1.4.5.6 荧光胺 | 第27-28页 |
1.4.5.7 手性衍生试剂 | 第28-29页 |
第二章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9-30页 |
第三章 手性荧光检测试剂的合成 | 第30-46页 |
3.1 合成路线的设计 | 第30-33页 |
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3-37页 |
3.2.1 Scheme 1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3-34页 |
3.2.2 Scheme 2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4-36页 |
3.2.3 Scheme 3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6-37页 |
3.3 结论 | 第37页 |
3.4 实验部分 | 第37-46页 |
3.4.1 试剂和仪器 | 第37-38页 |
3.4.2 手性荧光检测试剂(蒽试剂)的合成 | 第38-39页 |
1.9-硝基蒽的合成 | 第38页 |
2、9-硝基蒽基-10-吡啶溴的合成 | 第38页 |
3、10-硝基-9-氟蒽的合成 | 第38-39页 |
4、10-硝基-N-9-蒽基脯氨酸的合成 | 第39页 |
3.4.3 手性荧光检测试剂(蒽试剂)的合成 | 第39-43页 |
1.9-硝基蒽的合成 | 第39页 |
2.9-氨基蒽的合成 | 第39-40页 |
3、(L)天冬氨酸的氨基保护 | 第40页 |
4、(L)天冬氨酸的氨基保护酸酐 | 第40-41页 |
5、(R)-(+)-N-(9-蒽基)-4-苄氧酰胺基-2-氧代琥珀酸的合成 | 第41页 |
6、(R)-(+)-N-(9-蒽基)-3-苄氧酰胺基-2,5-四氢吡咯二酮的合成 | 第41-42页 |
7、(R)-(+)-N-(9-蒽基)-3-氨基-2,5-四氢吡咯二酮的合成 | 第42页 |
8.(R)-(+)-N-(9-蒽基)-3-异硫氰基-2,5-四氢吡咯二酮的合成 | 第42页 |
9.(R)-(+)-N-(9-蒽基)-3-氨基吡咯的合成 | 第42-43页 |
3.4.4 手性荧光检测试剂(吖啶试剂)的合成 | 第43-46页 |
1、邻苯氨基苯甲酸的合成 | 第43页 |
2、9-氯吖啶的合成 | 第43-44页 |
3、9-吖啶基脯氨酸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4页 |
附录 | 第54-5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