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第1页 |
一、公、私法划分的传统以及相互渗透的趋势 | 第9-13页 |
(一) 公法与私法的划分 | 第9-11页 |
(二) 公法与私法相互渗透的趋势 | 第11-13页 |
二、课税理论依据私法化 | 第13-23页 |
(一) 税收的起源与本质 | 第13-16页 |
1、马克思主义国家起源学说的矛盾与对立 | 第13-15页 |
2、社会契约论中的和谐和统一 | 第15-16页 |
(二) 西方财政税收理论的基础学说 | 第16-19页 |
1、公共需要说 | 第17-18页 |
2、税收交换说 | 第18-19页 |
(三) 我国传统财税理论及其缺陷 | 第19-20页 |
(四) 我国对西方财税理论的借鉴—谦论税法公平原则 | 第20-23页 |
1、税法的公平原则 | 第20-22页 |
2、我国对西方财税理论的借鉴 | 第22-23页 |
三、税收法律关系的私法化 | 第23-35页 |
(一) 国外关于税收法律关系性质的观点 | 第24-29页 |
1、德国税法 | 第24-25页 |
2、我国台湾地区税法 | 第25-27页 |
3、日本税法 | 第27-29页 |
4、美国税法 | 第29页 |
(二) 我国税收法律关系的性质 | 第29-35页 |
1、我国税收法律关系的公法性质 | 第29-30页 |
2、税收法律关系性质的私法色彩 | 第30-35页 |
四、税法具体制度的私法化 | 第35-52页 |
(一) 纳税人信赖利益的保护 | 第36-39页 |
1、税法的诚信原则 | 第36-38页 |
2、税法的诚信原则与税收法定主义的协调 | 第38-39页 |
(二) 税法引入债权保障制度 | 第39-47页 |
1、纳税担保 | 第39-42页 |
2、税收保全 | 第42-47页 |
(三) 税收优先权 | 第47-49页 |
(四) 税务代理 | 第49-51页 |
(五) 纳税人合并、分立时的税款缴纳制度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后记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