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1 前言 | 第9-22页 |
| ·白桦简介 | 第9页 |
| ·桦木组织培养概述 | 第9-10页 |
| ·植物组织培养中的体细胞无性系变异 | 第10页 |
| ·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细胞遗传学基础 | 第10-11页 |
| ·细胞的全能性 | 第10-11页 |
| ·体细胞无性系变异与愈伤组织和不定芽的关系 | 第11页 |
| ·体细胞胚胎再生 | 第11页 |
| ·细胞的异常分裂机制 | 第11页 |
| ·体细胞无性系的细胞学变异 | 第11-12页 |
| ·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分子遗传学基础及表现 | 第12-15页 |
| ·基因突变 | 第12-13页 |
| ·DNA总量的变化 | 第13页 |
| ·DNA甲基化变化与体细胞无性系变异 | 第13-14页 |
| ·植物转座子活化与体细胞无性系变异 | 第14-15页 |
| ·细胞器 DNA的变化 | 第15页 |
| ·植物组织培养中无性系变异产生的主要原因 | 第15-16页 |
| ·外植体来源及预先存在的变异 | 第15-16页 |
| ·培养基中外源激素 | 第16页 |
| ·周期性继代、重复再生和离体保存的时间 | 第16页 |
| ·较高的增殖率 | 第16页 |
| ·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广泛性和普遍性 | 第16-17页 |
| ·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对植物品种改良的意义 | 第17-18页 |
| ·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分子检测 | 第18-20页 |
| ·酶谱分析检测变异 | 第18页 |
| ·RFLP检测变异 | 第18-19页 |
| ·RAPD检测变异 | 第19页 |
| ·AFLP检测变异 | 第19-20页 |
| ·现存的问题与研究前景 | 第20-21页 |
|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1-22页 |
| 2 材料和方法 | 第22-32页 |
| ·实验材料 | 第22-26页 |
| ·植物愈伤组织及再生植株的诱导材料 | 第22页 |
| ·再生植株染色体变异的材料 | 第22页 |
| ·体细胞无性系变异AFLP扩增的材料 | 第22页 |
| ·化学诱变材料 | 第22-23页 |
| ·酶及化学试剂 | 第23页 |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3-24页 |
| ·分析软件 | 第24页 |
| ·所用溶液及配制 | 第24-26页 |
| ·实验方法 | 第26-32页 |
| ·培养条件 | 第26页 |
| ·愈伤组织诱导及培养 | 第26-27页 |
| ·愈伤组织的分化 | 第27页 |
| ·再生植株的壮苗生根 | 第27页 |
| ·愈伤组织染色体观察方法的研究 | 第27页 |
| ·愈伤组织及再生植株染色体统计 | 第27页 |
| ·CTAB法提取DNA | 第27-28页 |
| ·限制性内切酶与节头连接 | 第28页 |
| ·预扩增反应条件 | 第28页 |
| ·选择性扩增反应条件 | 第28-29页 |
| ·凝胶分析 | 第29-30页 |
| ·银染 | 第30-31页 |
| ·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 第31页 |
| ·白桦化学诱变技术的研究 | 第31-32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2-48页 |
| ·白桦愈伤组织快速繁殖培养基中激素浓度的选择 | 第32-33页 |
| ·不同BA浓度对叶片愈伤组织诱导率的影响 | 第32页 |
| ·不同BA浓度诱导的叶片愈伤组织分化情况 | 第32-33页 |
| ·白桦叶片直接出芽快速繁殖系统的建立 | 第33-34页 |
| ·愈伤组织再生植株的壮苗生根 | 第34页 |
| ·白桦愈伤组织染色体观察方法的研究 | 第34-36页 |
| ·取材时间对愈伤组织制片的影响 | 第34-35页 |
| ·预处理时间对染色体形态的影响 | 第35-36页 |
| ·解离条件对染色效果的影响 | 第36页 |
| ·白桦组织培养过程中的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研究 | 第36-43页 |
| ·不同BA浓度对愈伤组织染色体数目变异的影响 | 第36-37页 |
| ·不同浓度BA对再生植株染色体数目变异的影响 | 第37页 |
| ·继代次数对再生植株染色体数目的影响 | 第37-38页 |
| ·再生植株的AFLP分析 | 第38-43页 |
| ·白桦愈伤组织化学诱变技术的研究 | 第43-48页 |
| ·不同EMS浓度及浸泡时间对白桦愈伤组织诱变效果的影响 | 第43-45页 |
| ·培养基中加入EMS对于白桦愈伤组织诱变效果的影响 | 第45-46页 |
| ·叶柄和叶片愈伤组织在半致死剂量条件下的染色体变异 | 第46-48页 |
| 4 讨论 | 第48-55页 |
| ·影响愈伤组织诱导和分化的因素 | 第48-49页 |
| ·外源激素 | 第48页 |
| ·继代培养时间 | 第48-49页 |
| ·影响愈伤组织染色体制片的主要因素 | 第49页 |
| ·影响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主要因素 | 第49-50页 |
| ·激素水平 | 第49页 |
| ·继代培养 | 第49-50页 |
| ·获得高分辨率AFLP凝胶图的几个关键问题 | 第50-52页 |
| ·DNA模板的质量 | 第50页 |
| ·限制性内切酶及引物的选择 | 第50-51页 |
| ·电泳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 第51页 |
| ·预扩增产物稀释倍数的选择 | 第51页 |
| ·银染时一些细节的把握 | 第51-52页 |
| ·愈伤组织与再生植株之间的变异频率比较 | 第52-53页 |
| ·细胞学变异与分子水平变异之间的联系 | 第53-54页 |
| ·诱变技术在白桦组织培养中的应用 | 第54-55页 |
| 5 结论 | 第55-56页 |
| 6 参考文献 | 第56-64页 |
| 附录 A | 第64-65页 |
| 附录 B | 第65-66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6-67页 |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