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中国后起发展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8页 |
导言 | 第8-12页 |
第一章 中国发展的后起现状与理论困境 | 第12-26页 |
第一节 中国发展的后起现状 | 第12-18页 |
一、中国发展所取得的历史成就 | 第12-15页 |
二、中国发展中的不足与历史定位 | 第15-18页 |
第二节 中国后起发展的理论困境 | 第18-26页 |
一、乐观的后发优势论 | 第18-21页 |
二、悲观的后发劣势论 | 第21-26页 |
第二章 马克思关于世界历史发展的阐述 | 第26-44页 |
第一节 马克思对旧的世界历史观念的研究和批判 | 第26-30页 |
一、黑格尔的世界历史理论 | 第26-30页 |
二、马克思对旧世界历史理论的革命性变革 | 第30页 |
第二节 马克思关于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机制 | 第30-39页 |
一、世界历史形成的契机 | 第31-32页 |
二、世界历史形成的根本原因 | 第32-35页 |
三、世界历史形成的内在动力 | 第35-37页 |
四、世界历史形成的外在动力 | 第37-39页 |
第三节 马克思对世界历史本质特性的分析 | 第39-44页 |
一、世界历史的整体性 | 第39-41页 |
二、世界历史的多样性 | 第41-42页 |
三、世界历史的跨越性 | 第42-44页 |
第三章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对中国后起发展的作用 | 第44-62页 |
第一节 中国后发赶超先进国家可能性 | 第44-51页 |
一、中国后发赶超先进国家的理论基础 | 第44-46页 |
二、中国后发赶超先进国家的现实条件 | 第46-51页 |
第二节 中国后发赶超先进国家的策略性 | 第51-62页 |
一、坚持开放原则 | 第52-56页 |
二、坚持借鉴原则 | 第56-57页 |
三、坚持创新原则 | 第57-60页 |
四、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3页 |
后记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