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头扩大减压打压植骨腓骨支撑加中药辨证施治围塌陷期股骨头坏死临床观察
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3页 |
前言 | 第13-15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15-34页 |
一、中医药治疗治疗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现状 | 第15-20页 |
1. 中医对本病的病名认识 | 第15页 |
2. 中医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15-16页 |
·肝肾亏虚 | 第15页 |
·饮食劳伤 | 第15-16页 |
·外感邪气 | 第16页 |
·跌扑外伤 | 第16页 |
·痰瘀阻滞 | 第16页 |
3. 辨证分型 | 第16-17页 |
4. 中医药治疗股骨头坏死 | 第17-19页 |
·内服 | 第17-18页 |
·外治 | 第18页 |
·以中药为辅助配合其他治疗方式 | 第18-19页 |
·现代中医药研究 | 第19页 |
5. 小结 | 第19-20页 |
二、股骨头坏死的病因病机、诊断及分型 | 第20-30页 |
1. 股骨头坏死的病因 | 第20-21页 |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 | 第20页 |
·酒精性股骨头坏死 | 第20-21页 |
·减压病 | 第21页 |
·器官移植 | 第21页 |
·其他原因 | 第21页 |
2. 股骨头坏死的病理机制 | 第21-23页 |
·血管内凝血学说 | 第21-22页 |
·脂代谢紊乱及脂肪栓塞学说 | 第22页 |
·骨质疏松与微骨折学说 | 第22页 |
·微血管损伤学说 | 第22-23页 |
·其他机制 | 第23页 |
3. 股骨头坏死的诊断与分型 | 第23-25页 |
·诊断标准 | 第23-24页 |
·辅助检查 | 第24-25页 |
4. 鉴别诊断 | 第25-26页 |
·骨髓水肿高压综合征 | 第25页 |
·髋关节结核 | 第25-26页 |
·骨性关节炎 | 第26页 |
·风湿免疫疾病 | 第26页 |
·腰椎间盘突出症 | 第26页 |
5. 分期分型 | 第26-30页 |
·Ficat分期 | 第26-27页 |
·Pennsylvania分期 | 第27-28页 |
·日本骨坏死研究会分型和庞氏蛙位分型 | 第28-29页 |
·ARCO分型 | 第29-30页 |
6. 小结 | 第30页 |
三、皮质骨支撑术治疗股骨头坏死进展 | 第30-34页 |
1. 皮质骨移植 | 第31页 |
2. 带血管腓骨移植 | 第31-32页 |
3. 不带血管腓骨移植 | 第32-33页 |
4. 带血管腓骨移植和不带血管排骨移植对比 | 第33页 |
5. 小结与展望 | 第33-34页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34-50页 |
一、研究设计 | 第34-36页 |
1. 病例来源 | 第34页 |
2. 病例选择标准 | 第34-35页 |
·诊断标准 | 第34-35页 |
·纳入标准 | 第35页 |
·排除标准 | 第35页 |
3. 观察项目 | 第35-36页 |
·一般项目 | 第35页 |
·临床检查 | 第35页 |
·影像检查 | 第35-36页 |
4. 疗效评定标准 | 第36页 |
·临床疗效评价 | 第36页 |
·术前术后填写股骨头坏死临床验证病例观察表 | 第36页 |
·结果判定标准 | 第36页 |
5. 统计学处理 | 第36页 |
二、治疗方法 | 第36-38页 |
1. 中医中药 | 第36-37页 |
2. 股骨头扩大减压打压植骨腓骨支撑术 | 第37页 |
3. 术后处理 | 第37-38页 |
·常规处理 | 第37页 |
·功能锻炼 | 第37-38页 |
·术后随访 | 第38页 |
三、临床资料 | 第38-48页 |
1. 一般资料 | 第38-42页 |
·总体情况 | 第38页 |
·病因 | 第38-39页 |
·年龄 | 第39-40页 |
·分期分期 | 第40页 |
·塌陷 | 第40页 |
·辩证分型 | 第40-41页 |
·随访时间 | 第41-42页 |
·术前Harris评分 | 第42页 |
2. 手术并发症 | 第42页 |
3. 误诊 | 第42页 |
4. 失败或后遗症病例 | 第42页 |
5. 结果 | 第42-48页 |
·临床疗效评价 | 第42-45页 |
·临床评价对比 | 第45-48页 |
四、典型病例 | 第48-50页 |
第三部分 讨论 | 第50-55页 |
一、塌陷及分型对临床疗效影响 | 第50-51页 |
二、范围及分型对临床疗效影响 | 第51页 |
三、诱因对临床疗效影响 | 第51-52页 |
四、中药作用及证型对临床疗效影响 | 第52-53页 |
五、经验和教训 | 第53页 |
六、关于不带血管腓骨支撑 | 第53-55页 |
第四部分 结论与展望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2页 |
附件 | 第62-7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