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15页 |
| ·钢包内衬的发展状况 | 第7-8页 |
| ·国际钢包内衬的发展状况 | 第7页 |
| ·国内钢包内衬的发展状况 | 第7-8页 |
| ·钢包的使用和材料的损毁机理 | 第8-11页 |
| ·钢包的作用和形状 | 第8页 |
| ·钢包耐火材料的损毁机理 | 第8-11页 |
| ·低水泥钢包浇注料的发展 | 第11-13页 |
| ·低水泥铝镁尖晶石质浇注料 | 第11-12页 |
| ·低水泥铝镁质浇注料 | 第12页 |
| ·低水泥高纯铝镁尖晶石质浇注料 | 第12-13页 |
| ·研制优质钢包浇注料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 第13页 |
| ·本课题的提出、研究目标、拟解决的技术关键和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 第2章 测试分析及实验过程 | 第15-23页 |
| ·原料的选择 | 第15页 |
| ·试样的制备 | 第15-16页 |
|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 ·流动值的测定 | 第16页 |
| ·物理性能的测试 | 第16页 |
| ·热震稳定性的测定 | 第16页 |
| ·抗渣实验 | 第16-17页 |
| ·实验 | 第17-21页 |
| ·MgO的加入形式对抗渣性能和线变化的影响 | 第17-18页 |
| ·颗粒粒度分布、不同纤维的加入对该材质热震稳定性的影响 | 第18-19页 |
| ·结合剂对渣侵蚀性能、渣渗透性能和使用性能的影响 | 第19页 |
| ·分散剂对浇注料的体积密度、流动性能的影响 | 第19-21页 |
| ·钢包预制块的研制 | 第21-23页 |
| ·第一轮实验 | 第21页 |
| ·第二轮实验 | 第21-23页 |
| 第3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23-39页 |
| ·MGO对预制块性能的影响 | 第23-29页 |
| ·MgO的加入形式对抗渣性能的影响 | 第23-27页 |
| ·MgO加入量对预制块线变化的影响 | 第27-28页 |
| ·电熔镁砂粒度对预制块性能的影响 | 第28-29页 |
| ·小结 | 第29页 |
| ·预制块的热震稳定性分析 | 第29-32页 |
| ·临界颗粒对预制块的热震稳定性的影响 | 第29-31页 |
| ·纤维的加入量对预制块的热震稳定性的影响 | 第31页 |
| ·小结 | 第31-32页 |
| ·结合剂对钢包预制块抗渣性能的影响 | 第32-37页 |
| ·损毁分析 | 第32-33页 |
| ·水泥对钢包预制块抗渣性能的影响 | 第33-34页 |
| ·SiO_2微粉对钢包预制块抗渣性能的影响 | 第34-35页 |
| ·ρ-Al_2O_3对钢包预制块抗渣性的影响 | 第35-36页 |
| ·小结 | 第36-37页 |
| ·分散剂对预制块的流动性能的影响 | 第37-39页 |
| ·分散剂对浇注料的流动性能的影响 | 第37-38页 |
| ·分散剂对浇注料的气孔、体积密度的影响 | 第38页 |
| ·小结 | 第38-39页 |
| 第4章 钢包预制块的应用研究 | 第39-45页 |
| ·钢包的砌筑方案 | 第39页 |
| ·300吨转炉钢包的砌筑方案 | 第39页 |
| ·90吨转炉钢包的砌筑方案 | 第39页 |
| ·钢包预制块施工维护要求 | 第39-42页 |
| ·施工要求: | 第39-41页 |
| ·维护要求: | 第41-42页 |
| ·使用状况 | 第42-44页 |
| ·砌筑的状况 | 第42-43页 |
| ·使用状况 | 第43-44页 |
| ·小结 | 第44-45页 |
| 第5章 钢包预制块的显微结构及侵蚀机理分析 | 第45-51页 |
| ·预制块残样显微结构分析 | 第45-49页 |
| ·预制块的抗渣侵蚀机理 | 第49-51页 |
| 第6章 结论 | 第51-53页 |
| ·本研究工作的主要结论 | 第51页 |
| ·本研究工作的创新之处 | 第51-52页 |
| ·对今后研究工作的设想和建议 | 第52-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