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2页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概述 | 第11-19页 |
·国内外城乡一体化研究概述 | 第11-13页 |
·国内外农村信息化概述 | 第13-19页 |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研究框架 | 第20-21页 |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农村信息化与城乡一体化理论概述 | 第22-29页 |
·农村信息化定义 | 第22页 |
·城乡一体化定义 | 第22-23页 |
·农村信息化推动城乡一体化相关理论概述 | 第23-27页 |
·农村信息化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作用机理 | 第27-28页 |
·农村信息化有利于城市扩展、园区建设和农民就业 | 第27页 |
·农村信息化促进资源配置优化,公共服务信息化 | 第27页 |
·农村信息化促进城乡生态环境协调持续发展 | 第27-28页 |
·农村信息化促进城乡文化素质一体化 | 第28页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苏南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测度分析 | 第29-48页 |
·苏南城乡一体化发展现状概述 | 第29-31页 |
·苏南城乡一体化发展程度测评 | 第31-36页 |
·指标体系构建 | 第31-32页 |
·运用AHP 方法确定指标体系权重 | 第32-35页 |
·多指标综合评价法 | 第35-36页 |
·评价标准 | 第36页 |
·主成分分析方法原理及计算步骤 | 第36-37页 |
·主成分分析方法原理 | 第36页 |
·主成分分析数学模型 | 第36-37页 |
·主成分个数确定准则 | 第37页 |
·苏南城乡一体化实证研究 | 第37-44页 |
·苏南城乡一体化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 第37-39页 |
·苏南城乡一体化主成分结果分析 | 第39-42页 |
·苏南城乡一体化实证研究述评 | 第42-44页 |
·苏南城乡一体化存在问题分析 | 第44-46页 |
·城乡居民收入仍然存在一定差距 | 第44-45页 |
·二元经济结构特征依然存在 | 第45页 |
·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不尽公平 | 第45-46页 |
·农村居民文化素质相对落后 | 第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四章 苏南农村信息化测定及其对城乡一体化影响 | 第48-63页 |
·苏南地区农村信息化现状概述 | 第48-49页 |
·苏南地区农村信息化发展程度测评 | 第49-53页 |
·苏南地区农村信息化指标体系构建 | 第49-50页 |
·苏南农村信息化主成分分析 | 第50-52页 |
·苏南农村信息化研究述评 | 第52-53页 |
·苏南农村信息化对城乡一体化的回归分析 | 第53-61页 |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原理 | 第53-54页 |
·模型设定 | 第54页 |
·模型数据来源及处理 | 第54-57页 |
·回归计量过程分析 | 第57-61页 |
·农村信息化对苏南城乡一体化的影响 | 第61-62页 |
·农村信息化促进苏南城乡经济一体化 | 第61页 |
·农村信息化促进苏南城乡社会一体化 | 第61-62页 |
·农村信息化促进苏南城乡生活一体化 | 第62页 |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五章 农村信息化促进苏南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实现途径 | 第63-67页 |
·完善农村信息化管理促进苏南城乡一体化 | 第63-64页 |
·加强苏南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 第64页 |
·加强对农民购买信息设备的补贴 | 第64页 |
·全面推进农村民生服务信息化促进城乡生活一体化 | 第64-65页 |
·加强农村信息化人才建设 | 第65页 |
·创建示范典范,以先进带落后 | 第65-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结束语 | 第67-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项目情况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