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1.0 引言 | 第9页 |
1.1 谐波产生及其危害 | 第9-12页 |
1.1.1 谐波的定义 | 第9-10页 |
1.1.2 谐波的产生 | 第10-11页 |
1.1.3 谐波污染及其危害 | 第11-12页 |
1.2 谐波抑制技术的发展现状 | 第12-14页 |
1.2.1 无源LC滤波器及其应用 | 第13页 |
1.2.2 有源电力滤波器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本文所做的工作及章节安排 | 第14-17页 |
第二章 LC无源滤波系统电流放大问题的研究 | 第17-25页 |
2.0 引言 | 第17页 |
2.1 LC滤波器的结构和原理 | 第17-19页 |
2.1.1 单调谐滤波器 | 第17-18页 |
2.1.2 高通滤波器 | 第18-19页 |
2.2 LC无源滤波系统的并联谐振 | 第19-21页 |
2.2.1 并联谐振的条件及其特点 | 第19页 |
2.2.2 并联谐振电路分析 | 第19-21页 |
2.3 LC无源滤波系统的串联谐振 | 第21-22页 |
2.3.1 串联谐振的条件及其特点 | 第21页 |
2.3.2 串联谐振电路分析 | 第21-22页 |
2.4 LC无源滤波系统滤波特性的仿真研究 | 第22-2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三章 并联混合型有源电力滤波器系统构成 | 第25-34页 |
3.0 引言 | 第25页 |
3.1 有源电力滤波器的分类、拓扑结构及工作原理 | 第25-30页 |
3.1.1 有源电力滤波器分类 | 第25-26页 |
3.1.2 有源电力滤波器的拓扑结构 | 第26-29页 |
3.1.3 有源电力滤波器主电路的结构 | 第29页 |
3.1.4 并联型有源电力滤波器的工作原理 | 第29-30页 |
3.2 并联混合型有源电力滤波器系统 | 第30-33页 |
3.2.1 系统构成 | 第31-32页 |
3.2.2 补偿原理 | 第32-33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四章 瞬时谐波电流检测 | 第34-54页 |
4.1 谐波电流检测的研究现状 | 第34-36页 |
4.2 基于三相/两相变换的瞬时无功功率理论 | 第36-39页 |
4.3 三相电路谐波和无功电流实时检测 | 第39-40页 |
4.3.1 p、q运算方式 | 第39-40页 |
4.3.2 i_p、i_q运算方式 | 第40页 |
4.4 电网电压波形畸变的影响 | 第40-44页 |
4.5 有源电力滤波器参考电流的预测方法 | 第44-53页 |
4.5.1 数字化有源电力滤波系统中存在的延时 | 第44-45页 |
4.5.2 解决有源电力滤波器延时的措施 | 第45-46页 |
4.5.3 预测方法的选择 | 第46-47页 |
4.5.4 自适应预测滤波器的预测算法 | 第47-48页 |
4.5.5 有源电力滤波器参考电流的优化策略 | 第48-50页 |
4.5.6 有源电力滤波器参考电流的自适应预测实现技术 | 第50-53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五章 有源电力滤波器(APF)的实现 | 第54-68页 |
5.0 引言 | 第54页 |
5.1 PWM控制的基本原理 | 第54-58页 |
5.1.1 数字PWM调制方法 | 第55-58页 |
5.2 逆变主电路 | 第58-64页 |
5.2.1 电力电子器件(IGBT) | 第58-59页 |
5.2.2 IGBT驱动电路 | 第59-60页 |
5.2.3 IGBT过流保护电路 | 第60-62页 |
5.2.4 IGBT过压吸收回路 | 第62-64页 |
5.3 三相逆变电路 | 第64-66页 |
5.3.1 滤波电感、电容参数的计算 | 第65页 |
5.3.2 直流电容量的计算 | 第65-66页 |
5.3.3 直流电压的选择 | 第6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第六章 仿真研究 | 第68-72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