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前言 | 第5-7页 |
| 目录 | 第7-9页 |
| 图目录 | 第9页 |
| 表目录 | 第9-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1页 |
|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9页 |
| ·地表混合像元平均温度反演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 ·地表组分温度反演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 ·研究目标、内容与方案 | 第19-20页 |
| ·研究目标 | 第19页 |
|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 ·研究方案 | 第19-20页 |
| ·小结 | 第20-21页 |
| 第二章 基于多波段数据反演地表组分温度的理论基础 | 第21-35页 |
| ·热红外遥感的基本原理 | 第21-24页 |
| ·黑体 | 第21页 |
| ·Plank黑体辐射定律 | 第21页 |
| ·物体的波谱辐射能 | 第21-22页 |
| ·热红外遥感的大气窗口 | 第22-23页 |
| ·热红外辐射传输方程 | 第23-24页 |
| ·典型地表热辐射方向性模型 | 第24-28页 |
| ·地表热辐射方向性特征及其原因 | 第24-25页 |
| ·组分有效发射率模型及其矩阵表达 | 第25-26页 |
| ·“准三维”混合像元模型 | 第26-28页 |
| ·基于典型地表热辐射方向性模型的组分温度反演方法 | 第28-31页 |
| ·基于组分有效发射率模型的反演方法 | 第28-29页 |
| ·基于“准三维”混合像元模型的反演方法 | 第29-31页 |
| ·地表热辐射波长变化模型及其组分温度反演策略 | 第31-34页 |
| ·自然地表热辐射随波长变化特性 | 第31页 |
| ·地表热辐射波长变化模型的构建 | 第31-33页 |
| ·基于地表热辐射波长变化模型的组分温度反演策略 | 第33-34页 |
| ·小结 | 第34-35页 |
| 第三章 基于ASTER数据反演地表组分温度的方法 | 第35-51页 |
| ·ASTER数据的“像元”“端元”及“组分”的建模分析 | 第35-36页 |
| ·使用ASTER数据反演地表组分温度的流程 | 第36-37页 |
| ·“像元”尺度组分有效比辐射率的计算方法 | 第37-42页 |
| ·Monte-Carlo方法简介 | 第37页 |
| ·连续植被中组分有效比辐射率的Monte-Carlo模拟 | 第37-39页 |
| ·基于SAIL模型的LAI与土壤比辐射率的反演 | 第39-41页 |
| ·“端元”尺度组分有效比辐射率的Monte-Carlo模拟 | 第41页 |
| ·组分有效比辐射率从“端元”到“像元”的复合 | 第41-42页 |
| ·地表热辐射波长变化模型的矩阵表达及波段优先配置 | 第42-46页 |
| ·Plank黑体辐射函数的线性化 | 第42-44页 |
| ·地表热辐射波长变化模型的矩阵表达 | 第44页 |
| ·绝对误差传递公式及波段优先配置 | 第44-46页 |
| ·结合遗传算法理论的组分温度解算方法 | 第46-50页 |
| ·遗传算法的简介 | 第47-49页 |
| ·遗传算法理论在组分温度反演中的应用 | 第49-50页 |
| ·小结 | 第50-51页 |
| 第四章 实例研究 | 第51-62页 |
| ·研究区介绍 | 第51-52页 |
| ·ASTER传感器及其数据产品介绍 | 第52-56页 |
| ·ASTER卫星平台TERRA | 第52页 |
| ·ASTER系统性能及其基本构成 | 第52-54页 |
| ·ASTER科学目标及数据应用 | 第54页 |
| ·ASTER产品系列及本研究所采用的数据类型 | 第54-56页 |
| ·大气纠正 | 第56-58页 |
| ·热红外数据的大气纠正原理 | 第56页 |
| ·热红外数据的常用大气纠正方法 | 第56页 |
| ·本研究所采用的大气纠正方法 | 第56-58页 |
| ·组分温度的实际解算及结果评价 | 第58-61页 |
| ·小结 | 第61-62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2-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69页 |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