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 | 第1页 |
使用授权书 | 第3-4页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第一章 浑河滨水区开发概述 | 第12-22页 |
·城市滨水区开发简介 | 第12-15页 |
·城市滨水区概念 | 第12页 |
·城市滨水区开发 | 第12页 |
·城市滨水区的开发历程 | 第12-13页 |
·城市滨水区的开发特性 | 第13-15页 |
·浑河滨水区开发概况 | 第15-22页 |
·浑河滨水区开发区域 | 第15-16页 |
·浑河滨水区开发背景及必要性 | 第16-18页 |
·浑河滨水区开发目的 | 第18-19页 |
·浑河滨水区开发意义 | 第19-20页 |
·浑河滨水区开发特点 | 第20-22页 |
第二章 典型滨水区开发的经验及启示 | 第22-28页 |
·国外典型滨水区开发概况 | 第22-25页 |
·国外典型滨水区开发功能定位 | 第22-23页 |
·国外典型滨水区功能定位分析 | 第23页 |
·国外典型滨水区开发模式 | 第23-25页 |
·国内典型滨水区开发概况 | 第25-27页 |
·国内典型滨水区功能定位 | 第25-26页 |
·国内典型滨水区功能定位分析 | 第26-27页 |
·国内典型滨水区开发模式 | 第27页 |
·对浑河滨水区开发的启示 | 第27-28页 |
第三章 浑河滨水区开发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28-34页 |
·浑河滨水区开发现状分析 | 第28-31页 |
·社会、经济状况 | 第28页 |
·自然环境状况 | 第28-29页 |
·水文系统现状 | 第29-30页 |
·生态景观系统现状 | 第30页 |
·交通系统现状 | 第30页 |
·浑河文化内涵 | 第30-31页 |
·浑河滨水区若干问题 | 第31-34页 |
·滨水区经济功能尚未发挥 | 第31页 |
·滨水区生态景观缺乏特色 | 第31-32页 |
·滨水区资源利用尚不充分 | 第32-33页 |
·滨水区基础设施严重滞后 | 第33-34页 |
第四章 浑河滨水区开发战略设想 | 第34-49页 |
·浑河滨水区开发指导思想目标和原则 | 第34-35页 |
·浑河滨水区开发指导思想 | 第34页 |
·浑河滨水区开发目标 | 第34-35页 |
·浑河滨水区开发原则 | 第35页 |
·浑河滨水区开发功能定位 | 第35-38页 |
·生态重建的原生之轴——基于沈阳建设生态城市的功能定位 | 第35-36页 |
·公共活动的集聚之轴——基于沈阳城市经济、社会的转型的功能定位 | 第36页 |
·聚落形态的整合之轴——基于沈阳城市空间形态重构的功能定位 | 第36-37页 |
·文化认同的时空之轴——基于沈阳城市文化特色重塑功能定位 | 第37-38页 |
·经济发展的动力之轴——基于沈阳老工业基地振兴功能定位 | 第38页 |
·浑河滨水区开发模式 | 第38-39页 |
·浑河滨水区开发规划设计 | 第39-49页 |
·设计理念 | 第39-40页 |
·功能分区及核心区功能 | 第40-42页 |
·土地开发 | 第42-43页 |
·滩地利用 | 第43-45页 |
·交通策略 | 第45-47页 |
·景观设计 | 第47-49页 |
第五章 浑河滨水区开发战略实施 | 第49-54页 |
·浑河开发战略的实施步骤 | 第49页 |
·浑河开发政策 | 第49-51页 |
·行政力量推动 | 第49-50页 |
·协调互动发展 | 第50页 |
·设立金融机构 | 第50页 |
·开放投资领域 | 第50-51页 |
·创新融资方式 | 第51页 |
·浑河开发立法 | 第51-54页 |
·加强资源保护立法 | 第52页 |
·加强生态保护立法 | 第52页 |
·加强防洪性保护立法 | 第52页 |
·加强文物保护立法 | 第52-53页 |
·加强房地产中长期开发的引导和引资立法 | 第53-54页 |
结论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作者简介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