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植物虫害及其防治论文

宁夏斑潜蝇的发生及防治研究

独创性声明第1页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第2-3页
摘要第3-4页
Summary第4-6页
目录第6-9页
第一章、文献综述及研究的目的、意义第9-17页
 1.1 研究进展第9-15页
  1.1.1 斑潜蝇的种类与识别第9-10页
  1.1.2 寄主范围及其选择性第10-11页
  1.1.3 生物学特性和发生规律第11-13页
  1.1.4 综合防治技术第13-15页
 1.2 此课题的立题依据、意义和目标第15-17页
第二章、宁夏斑潜蝇种类识别及其发生规律第17-22页
 2.1 调查与鉴别方法第17-18页
  2.1.1 调查地点第17页
  2.1.2 调查寄主第17页
  2.1.3 鉴定方法第17-18页
 2.2 种类与分布第18-20页
  2.2.1 南美斑潜蝇(Liriomyza huidobrensis)第18页
  2.2.2 美洲斑潜蝇(Liriomyza sativae)第18-19页
  2.2.3 豌豆斑潜蝇(Liriomyza bryoniae)第19页
  2.2.4 葱斑潜蝇(Liriomyza chinensis)第19-20页
 2.3 检索表第20页
  2.3.1 根据取食化蛹习性,中鬃排列行数第20页
  2.3.2 根据前翅的翅脉分布(M3+4脉)第20页
 2.4 发生规律第20-21页
 2.5 种群发生动态第21-22页
第三章、斑潜蝇的生物学特性及其消长规律第22-25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22-23页
  3.1.1 供试植物第22页
  3.1.2 供试昆虫第22页
  3.1.3 实验方法第22-23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23-25页
  3.2.1 羽化习性与交配习性第23页
  3.2.2 葱斑潜蝇幼虫田间消长曲线第23-24页
  3.2.3 瓜叶菊上美洲斑潜蝇各虫态的发育历期第24-25页
第四章、南美斑潜蝇在温室寄主植物上的空间分布型第25-31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25-27页
  4.1.1 供试蔬菜与昆虫第25页
  4.1.2 调查方法第25页
  4.1.3 南美斑潜蝇频次分布第25-26页
  4.1.4 统计方法第26页
  4.1.5 空间分布聚集度指标第26-27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27-29页
  4.2.1 南美斑潜蝇空间分布型拟合第27页
  4.2.2 南美斑潜蝇空间聚集度指标第27页
  4.2.3 平均虫量m与平均拥挤度M的M-m回归模型(Iwao模型)第27-28页
  4.2.4 斑潜蝇的空间分布第28-29页
  4.2.5 黄板诱测斑潜蝇的实验第29页
 4.3 讨论第29-31页
第五章、斑潜蝇混合发生危害及其防治技术研究第31-35页
 5.1 方法和依据第31-32页
  5.1.1 实验方法第31页
  5.1.2 统计结果第31-32页
 5.2 斑潜蝇混合发生特征第32-34页
  5.2.1 斑潜蝇混合发生调查第33页
  5.2.2 寄主选择性对种群的影响第33-34页
 5.3 斑潜蝇混合发生防治探讨第34页
 5.4 讨论第34-35页
第六章、美洲斑潜蝇蛹的耐寒性研究第35-38页
 6.1 材料与方法第35页
  6.1.1 供试植物与虫源第35页
  6.1.2 试验方法第35页
 6.2 结果和分析第35-38页
第七章、斑潜蝇对蔬菜梅豆危害损失的研究第38-45页
 7.1 材料与方法第38-42页
  7.1.1 供试虫源、寄主植物及使用仪器第38页
  7.1.2 试验方法第38-42页
 7.2 结果与分析第42-44页
  7.2.1 危害面积与光合作用指标回归分析第42-43页
  7.2.2 光合作用与作物产量曲线第43-44页
 7.3 结论第44-45页
第八章、结果与讨论第45-48页
 8.1 结果第45-47页
  8.1.1 宁夏斑潜蝇种类第45页
  8.1.2 宁夏已知潜蝇的生物学特性第45-46页
  8.1.3 南美斑潜蝇空间分布研究第46页
  8.1.4 斑潜蝇混合发生危害及其防治探讨第46-47页
  8.1.5 美洲斑潜蝇蛹的耐寒性研究第47页
  8.1.6 斑潜蝇对蔬菜梅豆危害损失的研究第47页
 8.2 讨论第47-48页
参考文献第48-52页
附录第52-53页
致谢第53页

论文共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重组人生长激素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肠壁组织T淋巴细胞亚群和浆细胞凋亡的影响
下一篇:肾衰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与腹膜透析患者微炎症反应的比较及相关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