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化学工业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燃料化学工业论文

生物膜厌氧/缺氧/好氧/好氧工艺处理焦化废水缺氧反应器挂膜启动及试运行

第一章 引言第1-15页
   ·研究课题的提出及意义第11-13页
   ·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第13-15页
第二章 文献综述第15-39页
   ·焦化废水第15-18页
     ·焦化废水的来源第15页
     ·焦化废水的成分第15-18页
     ·焦化废水的性质第18页
   ·国内外焦化废水的处理现状第18-28页
     ·常规好氧活性污泥法及其改进第19-24页
       ·常规好氧活性污泥法第19-20页
       ·A-O(缺氧-好氧)活性污泥法第20-21页
       ·A_1-A_2-O(厌氧-缺氧-好氧)活性污泥法第21-23页
       ·其它A、O组合工艺第23-24页
     ·生物膜法焦化废水处理系统第24-25页
     ·现有焦化废水处理工艺存在的问题及启示第25-28页
   ·反硝化第28-39页
     ·反硝化的原理第28-29页
     ·缺氧池反硝化反应的影响因素第29-33页
     ·附着型反硝化构筑物第33-36页
       ·反应器的类型第33-34页
       ·反应器的填料第34-36页
       ·关于缺氧反应器的释氮问题第36页
     ·缺氧池在焦化废水处理中的意义第36-39页
第三章 同世达炼焦工艺及焦化废水处理现状第39-49页
   ·同世达实业有限公司的炼焦工艺第39-41页
   ·同世达实业有限公司焦化废水来源及特点第41-45页
     ·同世达实业有限公司焦化废水来源及水量第41-44页
     ·同世达实业有限公司焦化废水水质特点第44-45页
   ·同世达实业有限公司焦化废水处理现状及存在问题第45-49页
     ·同世达实业有限公司焦化废水处理现状第45-48页
     ·同世达现有焦化废水处理存在问题第48-49页
第四章 实验工作第49-69页
   ·实验设备及流程第49-54页
     ·实验流程第49-51页
     ·进水、出水系统第51-52页
     ·缺氧反应器第52-54页
       ·缺氧反应器的结构第52页
       ·缺氧池反冲洗系统第52-53页
       ·缺氧池回流系统第53-54页
   ·实验水质及来源第54-55页
   ·运行方式第55-56页
   ·实验水质达标要求第56页
   ·测定项目及方法第56-57页
   ·水样的取样方法及保存第57-58页
     ·水样的取样方法第57-58页
     ·水样的保存方法第58页
   ·实验过程第58-69页
     ·概况第58-59页
     ·挂膜启动期第59-62页
       ·挂膜方法的选择第59-60页
       ·接种污泥第60页
       ·系统挂膜第60-61页
       ·挂膜成熟的标志第61-62页
     ·试运行期第62-66页
     ·运行调整期第66-69页
第五章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69-104页
   ·挂膜启动运行期第69-75页
     ·挂膜过程试验结果第69-73页
     ·缺氧池挂膜过程分析第73-75页
   ·试运行及试运行调整期第75-82页
     ·试运行期内的数据分析第75-78页
     ·试运行调整期内数据分析第78-82页
       ·系统运行第一次调整分析第78-80页
       ·系统运行第二次调整分析第80-82页
   ·稳定运行期A~2/O~2系统缺氧池分析第82-104页
     ·附着膜A~2/O~2系统缺氧池的综合分析第82-87页
       ·缺氧池对COD的去除与系统总去除量的关系第82-84页
       ·缺氧池对氨氮的去除作用第84-86页
       ·缺氧池硝态氮负荷与COD去除的关系第86-87页
     ·缺氧池各工艺条件对缺氧池运行的影响第87-102页
       ·回流比对缺氧池的影响第87-93页
       ·温度对缺氧池运行的影响第93-94页
       ·pH值对缺氧池运行的影响第94-96页
       ·硝态氮负荷与反硝化效率的关系第96-99页
       ·缺氧池进水碳氮比(COD/NO_3-N)与缺氧池硝态氮去除的关系第99-100页
       ·厌氧池出水BOD/COD值对缺氧池运行的影响第100-102页
     ·对实验中缺氧池的特殊现象分析第102-104页
       ·出水氨氮高于进水氨氮第102-103页
       ·缺氧池进水硝态氮高于系统出水硝态氮值第103-104页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第104-107页
   ·结论第104-106页
     ·缺氧池的挂膜第104-105页
     ·缺氧池的运行第105-106页
   ·建议第106-107页
参考文献第107-113页
致谢第113-114页
研究生在读期间已发表的论文第114页

论文共11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利多卡因、爱尔卡因、倍诺喜兔前房内注射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
下一篇:骨髓基质细胞移植兼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促进大鼠脊髓损伤修复的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