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前言 | 第8-16页 | 
| 1 研究背景与立题依据 | 第8-14页 | 
| ·穴位按摩是一项中医护理操作技术 | 第8页 | 
| ·穴位按摩护理技术在中医外科与中医骨伤科病症的护理应用 | 第8-10页 | 
| ·穴位按摩护理技术在中医外科与中医骨伤科的开展现状及原因分析 | 第10-12页 | 
| ·我国卫生技术评估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3-14页 | 
| 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4页 | 
|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 3 操作性定义 | 第14-16页 | 
| 第一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6-26页 | 
| 1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 2 研究方法 | 第16-26页 | 
| ·研究过程与步骤 | 第16-24页 | 
| ·技术路线 | 第24-26页 | 
| 第二章 结果 | 第26-36页 | 
| 1 函询问卷的一般情况 | 第26-29页 | 
| ·问卷回收情况 | 第26页 | 
| ·函询专家一般情况 | 第26页 | 
| ·专家积极系数 | 第26页 | 
| ·专家权威性分析 | 第26-28页 | 
| ·专家意见协调程度 | 第28-29页 | 
| 2 两轮专家函询结果 | 第29-31页 | 
| ·第一轮专家函询结果 | 第29-31页 | 
| ·第二轮专家函询结果 | 第31页 | 
| 3 基于第二轮函询结果的权重设置 | 第31-36页 | 
| ·建立本研究的层次结构模型 | 第31-32页 | 
| ·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 | 第32-33页 | 
| ·结果的输出 | 第33-36页 | 
| 第三章 讨论 | 第36-46页 | 
| 1 研究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分析 | 第36-37页 | 
| ·专家样本的代表性和预测的可靠性 | 第36-37页 | 
| ·专家的积极性 | 第37页 | 
| ·权重的计算方法相对科学性 | 第37页 | 
| 2 对研究结果的讨论 | 第37-46页 | 
| ·删除的条目 | 第37-38页 | 
| ·第二轮最终筛选得到的10个条目 | 第38-42页 | 
| ·穴位按摩护理技术适用范围的共同点 | 第42-43页 | 
| ·四个维度总权重分析 | 第43-44页 | 
| ·专家对穴位按摩护理技术相关问题的看法 | 第44-46页 | 
| 本研究的局限性与建议 | 第46-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4页 | 
| 综述 | 第54-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 附录 | 第64-90页 | 
| 致谢 | 第90-92页 | 
| 个人简历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