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文献综述 大青龙汤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 第12-23页 |
1 发热性疾病 | 第12-14页 |
2 呼吸系统疾病 | 第14-15页 |
3 循环系统疾病 | 第15-16页 |
4 消化系统疾病 | 第16页 |
5 泌尿系统疾病 | 第16页 |
6 免疫系统疾病 | 第16-17页 |
7 神经系统疾病 | 第17页 |
8 传染病 | 第17页 |
9 妇科疾病 | 第17-18页 |
10 五官科疾病 | 第18页 |
11 皮肤病 | 第18-19页 |
12 其他疾病 | 第19-20页 |
参考文献 | 第20-23页 |
前言 | 第23-25页 |
参考文献 | 第24-25页 |
第一部分 大青龙汤方证理论研究 | 第25-41页 |
1 大青龙汤方的出处 | 第25页 |
2 《伤寒论》中大青龙汤条文辨析 | 第25-32页 |
·关于“中风脉浮紧”和“伤寒脉浮缓”的认识 | 第25-27页 |
·观点举例 | 第25-26页 |
·观点分析 | 第26-27页 |
·关于“不汗出而烦躁”的认识 | 第27-28页 |
·观点举例 | 第27页 |
·观点分析 | 第27-28页 |
·关于“脉微弱,汗出恶风”的认识 | 第28-29页 |
·观点举例 | 第28页 |
·观点分析 | 第28-29页 |
·关于“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的认识 | 第29-30页 |
·观点举例 | 第29-30页 |
·观点分析 | 第30页 |
·关于“无少阴证者”的认识 | 第30-31页 |
·观点举例 | 第30页 |
·观点分析 | 第30-31页 |
·关于本证病位的认识 | 第31-32页 |
·观点举例 | 第31页 |
·观点分析 | 第31-32页 |
·关于第38条、39条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32页 |
·观点举例 | 第32页 |
·观点分析 | 第32页 |
3 《金匮要略》大青龙汤条文辨析 | 第32-33页 |
·观点举例 | 第32-33页 |
·观点分析 | 第33页 |
4 大青龙汤方药分析 | 第33-37页 |
·观点举例 | 第33页 |
·观点分析 | 第33-37页 |
·麻黄 | 第34页 |
·桂枝 | 第34页 |
·杏仁 | 第34-35页 |
·甘草 | 第35页 |
·石膏 | 第35-36页 |
·生姜 | 第36页 |
·大枣 | 第36-37页 |
5 大青龙汤煎服法分析 | 第37页 |
6 大青龙汤服后注意事项 | 第37-38页 |
7 小结 | 第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1页 |
第二部分 大青龙汤相关方证鉴别 | 第41-53页 |
1 麻黄汤证 | 第41-44页 |
·原文辨析 | 第41-42页 |
·病位分析 | 第42页 |
·病因病机分析 | 第42页 |
·方药分析 | 第42-43页 |
·煎服法及药后注意事项分析 | 第43页 |
·与大青龙汤证的鉴别 | 第43-44页 |
2 桂枝二越婢一汤证 | 第44-46页 |
·原文辨析 | 第44页 |
·病位分析 | 第44页 |
·病因病机分析 | 第44页 |
·方药分析 | 第44-45页 |
·煎服法及药后注意事项分析 | 第45页 |
·与大青龙汤方证的鉴别 | 第45-46页 |
3 麻杏甘石汤证 | 第46-47页 |
·原文辨析 | 第46页 |
·病位分析 | 第46页 |
·病因病机分析 | 第46页 |
·方药分析 | 第46-47页 |
·煎服法及药后注意事项分析 | 第47页 |
·与大青龙汤证的鉴别 | 第47页 |
4 白虎汤证 | 第47-49页 |
·原文辨析 | 第47-48页 |
·病位分析 | 第48页 |
·病因病机分析 | 第48页 |
·方药分析 | 第48页 |
·煎服法及药后注意事项分析 | 第48-49页 |
·与大青龙汤证的鉴别 | 第49页 |
5 麻黄升麻汤证 | 第49-50页 |
·原文辨析 | 第49页 |
·病位分析 | 第49页 |
·病因病机分析 | 第49-50页 |
·方药分析 | 第50页 |
·煎服法及药后注意事项分析 | 第50页 |
·与大青龙汤证的鉴别 | 第50页 |
6 麻黄与石膏的配伍作用探讨 | 第50-51页 |
7 小结 | 第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第三部分 大青龙汤医案研究 | 第53-87页 |
第一节 大青龙汤医案统计研究 | 第53-83页 |
1 研究方法 | 第53-58页 |
·资料收集与分析 | 第53-54页 |
·资料来源 | 第53页 |
·收集标准 | 第53页 |
·整理方法 | 第53-54页 |
·病名归类方法 | 第54页 |
·症状归类方法 | 第54-58页 |
·症状(不含舌脉)归类方法 | 第54-56页 |
·舌脉归类方法 | 第56-58页 |
·药物及剂量统计方法 | 第58页 |
·患者性别、年龄、诊病季节与患病到就诊间隔时间整理方法 | 第58页 |
·药后效果整理方法 | 第58页 |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58-81页 |
·病(症)名 | 第58-59页 |
·统计研究结果 | 第58-59页 |
·分析 | 第59页 |
·症状 | 第59-64页 |
·统计研究结果 | 第59-63页 |
·分析 | 第63-64页 |
·药物及剂量 | 第64-73页 |
·统计研究结果 | 第64-73页 |
·分析 | 第73页 |
·患者性别、年龄、诊病季节与患病到就诊间隔时间 | 第73-78页 |
·统计研究结果 | 第73-77页 |
·分析 | 第77-78页 |
·服药后效果 | 第78-81页 |
·统计结果 | 第78-81页 |
·分析 | 第81页 |
3 小结 | 第81-83页 |
第二节 医案选析 | 第83-86页 |
1 溢饮案 | 第83页 |
2 伤寒烦躁案 | 第83页 |
3 高热案 | 第83-84页 |
4 空调病案 | 第84页 |
5 咳嗽案 | 第84-85页 |
6 遗尿案 | 第85页 |
7 讨论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87页 |
结论 | 第87-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
个人简历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