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0-20页 |
1 生物信息学的产生及其发展现状 | 第10-12页 |
2 生物胺受体研究进展 | 第12-15页 |
2.1 生物胺受体概述及分类 | 第12-13页 |
2.2 生物胺受体的结构 | 第13-15页 |
2.2.1 完善中的生物胺受体结构 | 第13-14页 |
2.2.2 牛视紫红质三维结构 | 第14-15页 |
3 生物胺受体与配基的结合 | 第15-16页 |
3.1 G蛋白偶联受体配基结合机制 | 第15-16页 |
3.2 生物胺受体配基结合区域 | 第16页 |
4 生物胺受体二聚化 | 第16-17页 |
4.1 生物胺受体二聚化的发现 | 第16-17页 |
4.2 生物胺受体二聚物的作用方式 | 第17页 |
4.3 生物胺受体二聚化的功能 | 第17页 |
5 生物胺受体的活化模式与机制 | 第17-18页 |
6 生物胺受体的失敏与内吞 | 第18-19页 |
7 识别配基结合位点的方法 | 第19-20页 |
7.1 亲和标记 | 第19页 |
7.2 点突变 | 第19页 |
7.3 生物信息学方法在识别配基结合位点的优势和特点 | 第19-20页 |
8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第20页 |
第二部分 生物胺受体配基结合区域及其位点的预测 | 第20-48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20-29页 |
1.1 生物胺受体序列 | 第20-22页 |
1.2 方法 | 第22-29页 |
1.2.1 构建全局多重序列比对与一致序列 | 第22-24页 |
1.2.2 跨膜区预测 | 第24-25页 |
1.2.3 疏水性分析 | 第25页 |
1.2.4 可变性分析 | 第25-26页 |
1.2.5 识别生物胺受体motif | 第26页 |
1.2.6 父家族可变子家族保守motif | 第26-27页 |
1.2.7 构建生物胺受体2D螺旋横切面模型 | 第27-29页 |
1.2.8 突变实验数据分析单个motif | 第2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9-48页 |
2.1 从整体上分析生物胺受体配基结合区域 | 第29-38页 |
2.1.1 HMMER产生的TM区一致序列 | 第29-30页 |
2.1.2 生物胺受体的疏水性分析 | 第30-34页 |
2.1.3 生物胺受体的可变性分析 | 第34-35页 |
2.1.4 构建的生物胺受体2D螺旋横切面模型 | 第35-36页 |
2.1.5 突变实验结果 | 第36-38页 |
2.2 局部上分析受体可能的配基结合位点及其相关功能 | 第38-48页 |
2.2.1 MEME结果 | 第39-44页 |
2.2.2 motif的二级结构定位 | 第44页 |
2.2.3 motif功能分析 | 第44-47页 |
2.2.4 预测的生物胺受体配基结合位点 | 第47-48页 |
第三部分 讨论 | 第48-54页 |
1 研究中的主要发现 | 第48页 |
2 研究中的优势与不足 | 第48-52页 |
3 进一步的研究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