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英文名词及单位缩写索引 | 第5-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8-18页 |
1 大豆耐盐方面的研究进展 | 第8-14页 |
·大豆耐盐机理的研究 | 第8-10页 |
·离子毒害作用 | 第8-9页 |
·渗透调节作用 | 第9-10页 |
·盐胁迫下膜脂、蛋白质和脂肪酸组分变化 | 第10页 |
·大豆耐盐遗传规律的研究 | 第10-11页 |
·单基因控制模式 | 第10-11页 |
·多基因控制模式 | 第11页 |
·大豆耐盐相关基因及EST 序列的研究进展 | 第11-13页 |
·大豆耐盐性鉴定 | 第13-14页 |
·田间鉴定 | 第13页 |
·分子鉴定 | 第13-14页 |
2 分子标记及遗传图谱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分子标记的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大豆遗传图谱的构建 | 第15-16页 |
3 本研究的背景及目的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大豆耐盐基因定位 | 第18-27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18-20页 |
·材料 | 第18页 |
·方法 | 第18-19页 |
·群体耐盐性鉴定 | 第18页 |
·DNA 池的建立 | 第18页 |
·引物筛选 | 第18-19页 |
·数据分析 | 第19-20页 |
2 实验结果 | 第20-24页 |
·“文丰7 号×Union”F_2 群体的耐盐基因的定位 | 第20-22页 |
·“锦豆33×Hark”F_2 群体的耐盐基因定位 | 第22-23页 |
·“铁丰8 号×早熟6 号”F_2 群体的耐盐基因定位 | 第23-24页 |
3 讨论 | 第24-27页 |
·大豆耐盐基因定位 | 第24页 |
·大豆耐盐性遗传规律的研究 | 第24-26页 |
·群体的选择对基因定位的影响 | 第26页 |
·SSR 标记在大豆基因定位中的选择利用 | 第26-27页 |
第三章 大豆耐盐相关基因分子标记的开发 | 第27-34页 |
1 材料方法 | 第27-30页 |
·材料 | 第27页 |
·方法 | 第27-30页 |
·材料的处理 | 第27页 |
·DNA 的提取 | 第27-28页 |
·RNA 的提取 | 第28-29页 |
·引物设计 | 第29页 |
·RT-PCR | 第29页 |
·扩增产物的检测 | 第29-30页 |
2 结果 | 第30-32页 |
·RT-PCR 循环次数的确定 | 第30页 |
·47 对引物在基因组DNA 的检测完全相同 | 第30-31页 |
·RT-PCR 检测结果 | 第31-32页 |
3 讨论 | 第32-34页 |
·两品种的基因组DNA 在47 个检测位点中完全相同 | 第32页 |
·基因表达与耐盐性的关系 | 第32-33页 |
·大豆耐盐机理研究 | 第33-34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9页 |
附表 | 第39-52页 |
附表1 本研究中所选用的SSR 位点 | 第39-43页 |
附表2 连锁标记在“文丰7 号×UNION”F_2群体中的扩增结果 | 第43-45页 |
附表3 连锁标记在“锦豆33×HARK”F_2群体中的扩增结果 | 第45-47页 |
附表4 连锁标记在“铁丰8×早熟6”F_2群体中的扩增结果 | 第47-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个人简历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