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经济计算、经济数学方法论文--经济数学方法论文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评价与创新的可能途径

第一章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进展第1-29页
 第一节 国外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第11-18页
  1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第11-13页
   1.1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的指标体系第11-12页
   1.2 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指标体系第12页
   1.3 联合国统计局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第12页
   1.4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人文发展指数第12页
   1.5 联合国统计局“综合环境经济核算体系”第12-13页
   1.6 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第13页
  2 世界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第13页
  3 欧洲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第13-14页
   3.1 欧盟结构性指标第13-14页
   3.2 欧洲统计局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第14页
  4 波罗的海21世纪议程指标体系第14页
  5 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国际竞争力评估指标第14页
  6 世界保护同盟“可持续性晴雨表”指标体系第14-15页
  7 英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第15页
  8 美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第15-16页
  9 芬兰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第16页
  10 加拿大关于联系人类/生态系统福利的 NRTEE方法第16页
  11 荷兰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第16页
  12 欧洲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第16-17页
  13 专题指标第17页
   13.1 水环境指标在匈牙利的应用第17页
   13.2 加拿大环境公共卫生的指标标准第17页
  14 其他的可持续发展指标第17-18页
   14.1 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数第17-18页
   14.2 真实进步指标第18页
   14.3 生态系统服务指标体系第18页
   14.4 能值分析指标第18页
 第二节 国内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第18-24页
  1 国家科技部组织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第19页
  2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制定的指标体系第19-20页
  3 黄土高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第20页
  4 青藏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第20页
  5 淮河流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第20-21页
  6 山东省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第21页
  7 河南省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第21页
  8 云南省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第21-22页
  9 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第22-23页
   9.1 北京市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第22页
   9.2 南京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第22页
   9.3 广州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第22-23页
   9.4 攀枝花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第23页
  10 中国环境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第23页
  11 长白山地区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第23-24页
 第三节 国际上有代表性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第24-29页
  1 基于系统理论、方法构建的指标体系——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的指标体系第24-25页
  2 社会发展类指标——人文发展指教第25-26页
  3 经济发展类指标——真实储蓄率第26-27页
  4 生态环境类(生物物理类)指标——生态足迹第27-29页
第二章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基本理论第29-68页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指标的一般理论第29-35页
  1 可持续发展指标的内涵与定位第29-30页
  2 可持续发展指标的研究思路第30-32页
   2.1 经济学方法第30-31页
   2.2 生态学方法第31页
   2.3 统计学方法第31-32页
  3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的实质分析第32-33页
  4 可持续发展指标的构建方法第33-35页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与评价模型第35-37页
  1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功能第35页
  2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第35-37页
  3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评价模型第37页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多指标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第37-42页
  1 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概述第37-39页
   1.1 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的概念第37-38页
   1.2 多指标综合评价的基本步骤第38-39页
   1.3 计算性质第39页
   1.4 评价结果特点与作用第39页
  2 我国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分析第39-42页
   2.1 我国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方法研究现状第39-41页
   2.2 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方法研究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第41-42页
 第四节 可持续发展指标的框架模式第42-46页
  1 概念模型与框架模式第42页
  2 可持续发展指标的主要框架模式第42-46页
   2.1 压力-响应模型第42-43页
   2.2 基于经济学的模型第43-44页
   2.3 三成分模型第44页
   2.4 人类-生态系统福利模型第44页
   2.5 社会财富的多资本模型第44页
   2.6 “可持续发展度”模型第44-46页
 第五节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基本类型及相关性分析第46-52页
  1 单项指标第46页
  2 综合核算体系类型第46-47页
  3 指标体系第47页
   3.1 菜单式多指标第47页
   3.2 系统性指标第47页
  4 可持续发展指标相关性分析第47-52页
 第六节 系统学方向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第52-61页
  1 巴拉顿小组的指标体系第52-56页
   1.1 基本观点第52-54页
    1.1.1 概述第52-53页
    1.1.2 可持续发展的系统组成第53-54页
   1.2 可持续发展指标环境导向与系统需求导向理论第54-55页
    1.2.1 系统环境的基本特征第54-55页
    1.2.2 环境和系统特征对系统的需求导向第55页
   1.3 可持续发展指标的选择程序第55-56页
    1.3.1 对整个可持续发展系统的概念性理解第55页
    1.3.2 确定有代表性的指标第55-56页
   1.4 小结第56页
  2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的指标体系第56-58页
   2.1 基本观点第57页
   2.2 五大支持系统理论第57-58页
  3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框架第58页
  4 指标体系第58-61页
 第七节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创新的可能途径第61-68页
  1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的主要趋势:走向综合第61页
  2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的难点领域第61-64页
   2.1 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效应研究与评价第61-62页
   2.2 可持续发展微观机理与过程研究第62页
   2.3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的多尺度的综合问题第62-63页
   2.4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理论框架的构建于应用问题第63-64页
  3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新方法论与计算科学的整合第64页
  4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要案结构与地域结构的整合第64-68页
第三章 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地理学范式第68-74页
 第一节 地理学研究的科学维度第68-70页
  1 地球表层的结构第68-69页
  2 地理学研究的科学维度第69-70页
   2.1 空间秩序第70页
   2.2 时间序列第70页
   2.3 动因机制第70页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实证研究的地理学模式第70-74页
  1 可持续发展实证研究现状第70-71页
   1.1 研究现状第70-71页
   1.2 可持续发展的时空性第71页
  2 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地理学模式第71-72页
  3 地理学模式研究的相关理论支持第72-74页
   3.1 从系统论角度看第72页
   3.2 从经济学角度看第72-73页
   3.3 从协同学角度看第73-74页
参考文献第74-82页
后记第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无症状单纯型宫颈糜烂之面积与CT、HPV16/18、GC感染的临床研究
下一篇:协同商务环境下的电子商务应用系统模型研究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