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 英文摘要 | 第8-9页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9-29页 |
| ·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及其应用 | 第9-15页 |
| ·FISH技术的原理与基本程序 | 第9-12页 |
| ·FISH技术的发展 | 第12-13页 |
| ·FISH技术的应用 | 第13-15页 |
| ·鸡、鸭及鸵鸟的染色体研究进展 | 第15-20页 |
| ·鸡的染色体研究进展 | 第15-18页 |
| ·鸭的染色体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 ·鸵鸟的染色体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 ·禽类的比较基因组学研究 | 第20-24页 |
| ·禽类基因组的共同特征 | 第20-21页 |
| ·禽类的基因组进化 | 第21-22页 |
| ·禽类小染色体的进化 | 第22-23页 |
| ·禽类性染色体的同源性与进化 | 第23-24页 |
| ·鸡遗传图谱与物理图谱的研究进展 | 第24-26页 |
| ·鸡的遗传图谱 | 第24-25页 |
| ·鸡的物理图谱 | 第25页 |
| ·鸡遗传图谱与物理图谱的整合 | 第25-26页 |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6-29页 |
| 第二部分 材料与方法 | 第29-49页 |
| ·鸡、鸭与鸵鸟胚胎成纤维细胞的培养 | 第29-31页 |
| ·实验材料 | 第29-30页 |
| ·实验操作步骤 | 第30-31页 |
| ·染色体标本制备及核型分析 | 第31-33页 |
| ·实验材料 | 第31-32页 |
| ·实验操作步骤 | 第32-33页 |
| ·鸡、鸭与鸵鸟胚胎肌肉基因组的提取 | 第33-34页 |
| ·实验材料 | 第33-34页 |
| ·实验操作步骤 | 第34页 |
| ·鸡细菌人工染色体(BAC)文库的筛选 | 第34-40页 |
| ·基因的选择 | 第35-37页 |
| ·引物设计 | 第37页 |
| ·利用四维二步PCR法筛选BAC阳性克隆 | 第37-39页 |
| ·BAC克隆PCR产物的回收与测序 | 第39页 |
| ·菌种保存 | 第39-40页 |
| ·BAC DNA的提取与纯化 | 第40-42页 |
| ·实验材料 | 第40-41页 |
| ·实验操作步骤 | 第41-42页 |
| ·鸵鸟功能基因SPIN和RAG-1的PCR产物获取 | 第42-43页 |
| ·基因的选择 | 第42页 |
| ·PCR扩增 | 第42-43页 |
| ·PCR产物的回收与测序 | 第43页 |
| ·探针的制备 | 第43-45页 |
| ·随机引物标记法 | 第43-44页 |
| ·缺刻平移标记法一 | 第44页 |
| ·缺刻平移标记法二 | 第44-45页 |
| ·荧光原位杂交 | 第45-49页 |
| ·实验材料 | 第45-47页 |
| ·实验操作步骤 | 第47-49页 |
| 第三部分 结果与分析 | 第49-71页 |
| ·鸡、鸭及鸵鸟胚胎成纤维细胞的培养 | 第49-50页 |
| ·鸡功能基因的物理定位 | 第50-62页 |
| ·鸡细菌人工染色体(BAC)阳性克隆的筛选结果 | 第50-54页 |
| ·鸡20个功能基因的物理定位结果 | 第54-62页 |
| ·鸡的比较基因组研究 | 第62-71页 |
| ·鸡、鸭及鸵鸟的染色体比较研究 | 第62-67页 |
| ·鸡、鸭及鸵鸟的比较基因定位研究 | 第67-71页 |
| 第四部分 讨论与结论 | 第71-79页 |
| ·鸡功能基因的物理定位 | 第71-74页 |
| ·关于鸡20个功能基因的定位 | 第71-72页 |
| ·关于鸡遗传图谱与物理图谱的整合 | 第72-74页 |
| ·鸡的比较基因组学研究 | 第74-78页 |
| ·鸡与人和小鼠的比较染色体图谱 | 第74-76页 |
| ·鸡、鸭及鸵鸟的染色体比较 | 第76-77页 |
| ·鸡、鸭及鸵鸟的比较基因定位 | 第77-78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78-79页 |
| ·结论 | 第78页 |
| ·展望 | 第78-79页 |
| 参考文献 | 第79-88页 |
| 附录1 BAC克隆PCR产物测序鉴定结果 | 第88-97页 |
| 附录2 鸵鸟功能基因SPIN和RAG-1的PCR产物测序结果 | 第97-103页 |
| 致谢 | 第103-104页 |
| 作者简介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