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引言 | 第5-6页 |
| 一、 毛泽东的外交观念 | 第6-17页 |
| (一) 毛泽东对世界的认识 | 第6-11页 |
| 1 、 毛泽东对时代主题的认识--“战争与革命” | 第6-8页 |
| 2 、 毛泽东对世界格局的认识--从“两大阵营”到“三个世界” | 第8-11页 |
| (二) 毛泽东对中国的国际定位 | 第11-13页 |
| 1 、 “世界革命者”的角色定位 | 第11-12页 |
| 2 、 “世界革命者”的主观定位与“孤立于世界体系外”的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 | 第12-13页 |
| (三) 毛泽东革命性的外交思维 | 第13-17页 |
| 1 、 毛泽东革命性外交思维的表现 | 第13-14页 |
| 2 、 毛泽东革命性外交思维的成因 | 第14-17页 |
| 二、 邓小平的外交观念 | 第17-24页 |
| (一) 邓小平对世界的认识 | 第17-20页 |
| 1 、 邓小平对时代主题的判断--“和平与发展” | 第17-19页 |
| 2 、 对世界格局的认识-“未来的世界是多极的世界” | 第19-20页 |
| (二) 邓小平对中国的国际定位 | 第20-22页 |
| 1 、 邓小平对中国客观的定位--多极世界中的一极 | 第20-21页 |
| 2 、 邓小平对中国的主观国际定位符合中国提升了的客观国际角色 | 第21-22页 |
| (三) 邓小平务实性的外交思维 | 第22-24页 |
| 1 、 实事求是与国家利益至上原则在邓小平外交观念中得到充分体现 | 第22页 |
| 2 、 邓小平外交思维方式带有“不出头”的务实性 | 第22-24页 |
| 三、 江泽民的外交观念 | 第24-34页 |
| (一) 江泽民对世界的认识 | 第24-28页 |
| 1 、 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观 | 第24-26页 |
| 2 、 世界多样化思想与“和而不同”的世界观 | 第26-28页 |
| (二) 江泽民对中国的国际定位 | 第28-30页 |
| 1 、 日益走向世界的中国 | 第28-29页 |
| 2 、 新世纪的国际定位--负责任的大国 | 第29-30页 |
| (三) 江泽民开放性的外交思维 | 第30-34页 |
| 1 、 “共存”、“共赢”成为时代要求 | 第30-31页 |
| 2 、 江泽民“求同求和”的外交思维 | 第31-34页 |
| 四、 结论 | 第34-38页 |
| (一)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是贯穿三代领导人外交观念的主线 | 第34-35页 |
| (二) 21世纪中国应有的外交观念和战略选择 | 第35-38页 |
| 参考文献 | 第38-40页 |
| 致谢 | 第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