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前言 | 第1-9页 |
1 信息披露模式发展 | 第9-13页 |
·会计信息披露的起源 | 第9页 |
·以账簿披露为主体的时期 | 第9-10页 |
·财务报表披露为主的时期 | 第10-12页 |
·资产负债表为中心的阶段 | 第10-11页 |
·损益表为中心的阶段 | 第11页 |
·三表并重的阶段 | 第11-12页 |
·财务报告披露为主的时期 | 第12-13页 |
2 影响财务报告模式的历史因素分析 | 第13-15页 |
3 现行财务报告模式介绍 | 第15-19页 |
·财务报告模式涵义解析 | 第15-16页 |
·现行的财务报告模式介绍 | 第16-18页 |
·通用财务报告模式 | 第16-17页 |
·事项式财务报告模式 | 第17页 |
·数据库会计模式 | 第17-18页 |
·差别报告模式 | 第18页 |
·简评 | 第18-19页 |
4 公司治理的发展趋势--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 | 第19-30页 |
·公司治理主体的确定 | 第19-23页 |
·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利益相关者的产权博弈分析 | 第23-28页 |
·利益相关者产权概念辨析 | 第23-24页 |
·利益相关者产权特征 | 第24-25页 |
·利益相关者地位的博弈分析 | 第25-28页 |
·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 | 第28-30页 |
5 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下,各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分析 | 第30-34页 |
·利益相关者共同的信息需求 | 第30-32页 |
·利益相关者特定的信息需求 | 第32-34页 |
6 现行财务报告的不足 | 第34-35页 |
7 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下的财务报告模式的初步构想 | 第35-47页 |
·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下的财务报告模式的目标 | 第35-37页 |
·现行的资产负债表更名为资产权益表 | 第37-40页 |
·现行的损益表更名为增值额表 | 第40-44页 |
·损益表更名为增值额表的相关说明 | 第40-41页 |
·增值表中契约收益的说明 | 第41-42页 |
·增值表中组织收益的说明 | 第42-43页 |
·损益表、增值表中各利益相关者收益分配方式的对比 | 第43-44页 |
·大批量生产模式转变为大规模按需报告模式 | 第44-47页 |
8 对所设计的财务报告模式详细的说明和解释 | 第47-65页 |
·财务报告要素的重新设定 | 第47-49页 |
·财务报告账户的重新设定 | 第49-50页 |
·资产账户的设计 | 第49页 |
·权益账户的设计 | 第49-50页 |
·收益账户设计 | 第50页 |
·特殊账户的账务处理 | 第50-57页 |
·人力资产的账户处理 | 第50-51页 |
·增值额账户的账务处理 | 第51-54页 |
·债权人账户的账务处理 | 第54-56页 |
·股东权益账户的账务处理 | 第56-57页 |
·政府权益的账户处理 | 第57页 |
·利益相关者财务报告案例 | 第57-65页 |
·人力资产的账务处理 | 第58-59页 |
·增值额的账务处理 | 第59-61页 |
·契约收益分配 | 第61-62页 |
·剩余收益分配 | 第62-63页 |
·债权人权益账户的账务处理为: | 第63页 |
·股东权益账户的账务处理 | 第63-65页 |
9 采用经济事项报告模式,满足特定信息需求 | 第65-66页 |
10 对涉及财务会计报告模式的总结 | 第66-68页 |
·此财务报告模式的优点 | 第66页 |
·反映了众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 第66页 |
·有利于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 第66页 |
·存在的未解决问题 | 第66-68页 |
·应用性问题 | 第66页 |
·内部转移定价问题 | 第66-67页 |
·人力资源的价值计量问题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69页 |